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主要症状 > 什么是胃黏膜ldquo肠化生rdq
什么是胃黏膜ldquo肠化生rdq
什么是胃黏膜“肠化生”?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指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中出现类似肠黏膜的细胞。
就是说:肠化生发生在萎缩的胃粘膜上,在萎缩的胃粘膜组织中出现了类似于小肠或者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
从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萎缩伴肠化
其实,肠化生是胃粘膜持续受到损害时,机体不断自我修复的结果;机体为了适应已经改变的胃内环境而作出的相应调整,是人体代偿的结果。
胃粘膜肠化生是一种病理现象,是胃癌前病变。
“肠化生”的诱因是什么?凡是会造成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就是“肠化生”的病因。常见病因:
1.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
2.长期服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3.胆汁返流
4.长期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5.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肠化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一项纳入了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研究显示,43.1%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出现了肠化生,而在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肠化生的发病率只有6.2%。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在炎症细胞的反复刺激后部分细胞发生增生、分化。
此外,维生素C缺乏、亚硝酸盐、吸烟等也都是肠化生的诱因。
“肠化生”一定会变成胃癌吗?肠化生,可分为:
1.小肠型化生(完全性肠上皮化生)
2.大肠型化生(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
进一步又可分为五种类型:
■完全性小肠化生;
■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完全性大肠化生;
■不完全性大肠化生;
■混合型化生,可同时具有小肠和大肠化生。
一般来说,肠化以混合型居多,活检块数越多,大肠型化生检出率越高。
小肠型化生与小肠粘膜的细胞相似,分化较好,常见于包括慢性胃炎在内的各种良性胃病,且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不是胃癌前病变。
大肠型化生,上皮分化相对较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只有11.3%,但在肠型胃癌(是最主要的胃癌类型)旁的黏膜中检出率高达88.2%,说明大肠型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目前的研究认为,不完全性和大肠型上皮化生容易发生癌变,小肠型肠化生一般不会癌变。
肠化生既然是胃癌的“癌前病变”,那么,是否一旦出现了肠化生就意味着一只脚踏进了胃癌的鬼门关呢?其实不然!
一些研究发现肠化生可以逆转。降低胃液pH值、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措施有利于防止胃黏膜萎缩与肠化生的进展。但也有研究认为尽管根治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萎缩得到了改善,但肠化生本身并未发生显著的改变。胃黏膜肠化生是否具有可逆性,目前仍存在争议。
但肠化生患者中胃癌的整体风险还是非常低的,癌变概率约5%左右。
并不是所有的肠化生一定会进展为胃癌。
肠化生即使不能逆转,其发展到胃癌还有很长的时间:
轻度肠化生——中度肠化生——重度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
而且经过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后肠化生大多可维持稳定不变。
“肠化生”的随访肠化生本身不必引起过度的恐慌,但一些肠化生程度较重、范围较广的患者仍应提高警惕。
肠化生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是更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部分仍可逆转,较少发生恶变,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明显的恶变倾向。
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肠化或上皮内瘤变者应定期随访胃镜并活检。我国慢性胃炎指南指出:
1.不伴有肠化和上皮内瘤变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酌情进行内镜和病理随访。
2.中一重度萎缩或伴有肠化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应1年左右随访一次。
3.萎缩性胃炎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证明此标本并非来源于癌旁者,视内镜和临床情况每6个月左右随访一次;
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立即复查胃镜和病理,证实后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所以,发生了胃黏膜肠化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积极去除诱因、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适当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
几乎每两人就有一人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因此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无需紧张,是否需要治疗,关键要看有无相关损害。那么,如果需要治疗,该如何治疗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如果没有胃肠道损害,也没有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通常不需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原因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众多,且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公用餐具、亲吻、粪-口等方式传播,很难阻断它的传播途径,即使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后,也可能被再次感染,成本-效益比高,根除治疗几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如果出现了胃肠道症状,或胃镜提示有胃肠道损害,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等疾病,此时则应根除幽门螺杆菌,否则不仅原发疾病会加重,同时有可能发生癌变,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其次,对于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应考虑根除幽门螺杆菌;此外,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需注意,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损伤,甚至诱发消化道出血,因此也应根除幽门螺杆菌。
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目前根除率最高的方案为四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该治疗方案主要由四种药物组成,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一种铋剂、两种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需注意,由于不同的患者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同,故不同的患者选择同一治疗方案时成功率也有一定的差异,最理想的治疗方案为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如果不做药敏试验,初次治疗的患者抗生素可选择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任意两种,其中阿莫西林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其余三种抗生素相对较高;治疗失败的患者,可给予补救方案,此时方案中应保留阿莫西林,另一种抗生素可选择四环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
综上,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出现胃肠道症状或胃肠道损害时,应给予根除治疗,根除方案应选四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抗生素的选择与根除成功率因人而异。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早期白癜风有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