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饮食调养 > 经常口苦口臭医生或许是幽门螺杆菌作怪

经常口苦口臭医生或许是幽门螺杆菌作怪



白癜风可以吃干枣吗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515/5373894.html

众所周知,口臭堪称“大型社死现场”,既会使自身产生尴尬心理,也令他人哭笑不得,无所适从。口苦一般只发生在早上起床,口腔反酸,呈现出苦涩感。如果口臭与口苦同时发生,或要引起警惕,也许是体内幽门螺杆菌在“作祟”。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人体致病细菌之一,隶属于活性微生物范畴,最早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医学研究人员从某位慢性胃炎患者肠胃黏膜中提取而来。

人体中,幽门螺杆菌菌群数量超标,会引发系列疾病反应,轻则口臭口苦、反酸烧心、打嗝嗳气,重则诱发胃痛,胃炎,胃溃疡,胃癌等。20世纪末,我国部分地区群众由于饮用污染水源,导致胃癌患病率急剧上升,医学研究结果发现,幽门螺杆菌难辞其咎。

胃部环境呈酸性,幽门螺杆菌为何能够夹缝生存?

食物代谢转化吸收等过程,胃酸功不可没。它是一种酸性物质,具有高腐蚀性,其他病原体、微生物几乎无法在此生存。就连胃肠道,也要抵抗胃酸腐蚀,形成一层自我防护屏障——胃肠粘膜。

那么,幽门螺杆菌到底是如何逃脱胃酸“魔爪”,顽强生存?原因有二:

幽门螺杆菌作为活性微生物,能够自行合成某种尿素酶,从而对人体尿液进行分解,产生氨气。幽门螺杆菌把这种氨气物质“穿”在身上,侥幸逃脱胃酸围追堵截,在胃肠道中“安家立业”。

幽门螺杆菌特别善于适应环境,它们为生存堪称“穷凶极恶”,经年累月演化过程中,幽门螺杆菌发现,肠胃黏膜能够有效抵御胃酸冲击,便当即立断,如“寄居蟹”一般,寄生在胃黏膜上皮,从此高枕无忧。

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机体免疫系统十分强大,为什么对幽门螺杆菌视若无睹,放任自流?主要原因在于,该微生物会分泌过氧化氢酶、歧化酶两种物质,迷惑免疫蛋白细胞,逃离被吞噬危机。

幽门螺杆菌,为什么会引起口臭、口苦?

前文曾经提及,幽门螺杆菌为逃避胃酸“追杀”,会分泌尿素酶,释放氨气,这是一种具有刺鼻气味性物质,味道与未经卫生清理厕所别无二致。

氨气具有挥发性,难免会通过消化系统管道“旁逸斜出”,若上行至口腔,自然会产生口臭味道。氨气沉积在口腔中,与部分食物残渣结合,产生某种化学反应,进而发酵、发酸,产生口苦现象。

幽门螺杆菌,除导致口臭口苦外,还有哪些可怕之处?

具有极强传染性;

诱发消化道溃疡;

加剧胃癌风险;

反酸烧心;

诱发慢性浅表胃炎;

复发性高;

传播途径广泛。

幽门螺旋菌如何传播?

1、粪口传播

部分群体喜欢有机蔬菜,崇尚天然无污染。此类蔬菜想要长势喜人,必然要施肥,化肥显然违背初衷,菜农会选择粪便施肥,如果其中携带幽门螺杆菌,蔬菜在汲取营养过程中,会相应沾染此类微生物。

消费者购买此类蔬菜,如果不认真清洗,不经高温烹饪,直接吃凉拌菜,就会导致“病从口入”,导致菌群数量超标,诱发机体损伤。

2、口口传播

口口传播,又名唾液传播,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大人用嘴咀嚼食物,喂给婴幼儿。站在母婴营养学角度,上述行为并非明智之举,成年群体口腔中,蕴含成百上千细菌、微生物,婴幼儿抵抗力差,如果采取此种喂食方式,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

1、预防

不吃生食冷餐,烹饪食物要采取高温形式,能够消灭80%以上细菌、微生物;

家庭生活中,要么使用公筷,要么采取分餐制,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一日三餐后,餐具、碗筷及时消毒;

外出吃饭,尽量携带自用餐具,或者使用经过消毒餐具,保证干净卫生;

禁止滥用抗生药,避免幽门螺杆菌产生耐药性;

2、治疗

目前,临床医学针对幽门螺杆菌诱发性疾病,“三联疗法”是普遍给药方式。主要是两种抗生素,外加一种抑制胃酸类药物,前者以阿莫西林、克林霉素为主,后者则优先选择奥美拉唑。

特别提醒,想要治疗幽门螺杆菌类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不要病急乱投医,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用药方案。

#健康科普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ystl/14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