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影响 > 胃脘痛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胃脘痛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发生的疼痛,又称“胃脘痛”。古代文献中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的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养。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

西医学中,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胃痉挛、胃扭转、胃下垂等疾病中。

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若暴发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者为实证;痛势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者为虚证。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伤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瘀血停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脾胃虚寒:泛吐清水,喜暖畏寒,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

胃阴不足: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

1.基本治疗

治法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主穴中院足三里内关公孙

配穴寒邪犯胃配梁丘、胃俞;饮食伤胃配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瘀血停胃配三阴交、膈俞;脾胃虚寒配脾俞、关元;

胃阴不足配胃俞、内庭。

方义本病病位在胃,中院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调理胃气;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两穴远近相配,可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凡胃脘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理脾胃,平逆止痛,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的病证。

解锁看具体操作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hbyx/147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