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主要症状 > 针刀治疗慢性胃炎

针刀治疗慢性胃炎



针刀医学适应症涉及内外妇儿科等众多医学学科,其中针刀治疗内科疾病效果显著,一般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病变消失;或者是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原粘膜组织等病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本章讲解慢性胃炎针刀治疗。

01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

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

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

有出血。

01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

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

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

有出血。

02

诊断依据

一、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组织检查。

(一)浅表性胃炎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

(二)萎缩性胃炎粘膜失去正常的桔红色,可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色泽深浅不一,皱襞变细、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粘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成的颗粒。萎缩的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可有糜烂灶。

(三)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它常和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亦可单独发生。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粘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中它属于特殊类型胃炎,内镜分型为隆起糜烂型胃炎和扁平糜烂型胃炎。

二、实验室检查

(一)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二)血液胃泌素含量测定B型胃炎含量一般正常,A型胃炎常升高,尤其恶性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三)幽门螺杆菌检查可通过培养、涂片、尿素酶测定等方法检查。

(四)其他检查萎缩性胃炎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针刀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诊断,除了依据现代医学检查所提供的胃脏本身的病理变化情况以外,主要在进一步寻求慢性胃炎的根本病因:

(一)要拍摄上胸段的X光正侧位片,看相应节段的胸椎有无位置移动的变化。

(二)触压相应胸椎上、下、左、右的软组织有无压痛和结节,其范围在相应棘突的两侧各旁开三寸之内。

(三)如以上两方面均找不出阳性体征,其即为单纯性的电生理线路的紊乱所引起的。

03

治疗依据

一是根据针刀医学关于脊椎区带病因学的理论

二是根据电生理线路系统的理论

三是根据内脏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来进行治疗

04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如属于相应椎体有位移者,进行如下针刀治疗:

根据X光胸椎的正侧位片,如在T5、T6、T7有任何一个方向的微小移位(根据针刀医学影像学原理读片),即在此椎体棘突上和下相邻棘突的中点定两点,以此两点作两条与脊柱中线垂直的线,并在此两条线上以上述相邻棘突的中点为起点,向两侧各旁开11.5cm各定两点,在此六点上进针刀,刀口线均和脊柱中线平行,针体均垂直于颈椎部位的平面,棘突间的两针刺入后,将针体略向下倾斜刺入0.30.5cm,然后将针刀口线转动90°,沿刀口线纵行切开2-3刀即可。脊柱两侧四点刺入深度达肋横突关节囊,沿关节间隙切开数刀即可。

(二)如属于脊柱区带的软组织损伤,其范围在T5、T6、T7上、下、左、右,在触诊有阳性点(如压痛、结节、条索等)处进针刀,将根据其阳性反应的走向决定刀口线的方向,如有结节、条索务将其切开、刮碎。

(三)如属电生理功能紊乱者,进行如下针刀治疗。

1.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定一点,针刀体和腹部平面垂直,刀口线和腹中线平行,刺入三分至五分深处,纵行剥离3~4下,如食欲不振者纵行剥离速度应缓慢,如经常感到饥饿者,纵行剥离后,即行快速的横行剥离5~6下。

2.在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上二寸处定一点,该点位于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针刀从此点刺入,针体垂直于前臂内侧面,刀口线和前臂中线平行,刺入一寸至一寸五分深处,纵行剥离3~4下,如食欲不振者纵行剥离速度应缓慢,如经常感到饥饿者,纵行剥离后,即行快速的横行剥离5~6下。

3.在T12棘突与L1棘突之间向两旁旁开一寸五分各取一点,在此两点上进针刀,针体和背部平面垂直,刀口线和脊柱中线平行,刺入七分至一寸深处,纵行剥离3~4下,如食欲不振者纵行剥离速度应缓慢,如经常感到饥饿者,纵行剥离后,即行快速的横行剥离5~6下。

4.在T11棘突与T12棘突之间向两旁旁开各一寸五分取两点,在此两点上进针刀,针体和背部平面垂直,刀口线和脊柱中线平行,刺入七分至一寸深处,纵行剥离3~4下,如食欲不振者纵行剥离速度应缓慢,如经常感到饥饿者,纵行剥离后,即行快速的横行剥离5~6下。

二、手法治疗

1.如属于相关椎体位移,针刀术后,立即进行手法治疗。

2.如属于单纯电生理线路紊乱者,无需配合手法。

3.如属于脊柱区带软组织损伤者,针刀术后,在各个进针点处,指压20秒钟。以促进局部的微循环,使电生理线路能够迅速恢复。

三、药物治疗

1、在针刀与手法治疗后,立即服用下例中药。

炒蒲黄10g五灵脂10g香附10g乌药10g当归10g赤芍12g甘草6g桃仁10g红花10g良姜6g红豆蔻6g

水煎服,每日一贴,每贴煎两次,空腹服。

如食欲不振,在此方上加陈皮10g、党参10g,如疼痛较剧烈,则加炒白芍10g、川楝子10g。

2、可适当服用一些胃复安、泰胃美。

而根据针刀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的根本病因不在胃的本身,而是由于软组织损伤和相应胸椎的位移,使控制胃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到牵拉和卡压,使胃的生理活动功能下降所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胃的本身劳损造成胃的微循环障碍和有关组织的挛缩,或者是由于控制胃的电生理线路的功能发生紊乱所引起的。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使胃脏本身的新陈代谢减慢,因而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这是它的根本的病理变化,至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慢性的炎性反应,只是胃的应急反应而已。

针刀医学这一理论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的治疗方法
贵阳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zyzz/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