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主要症状 > 《黄帝内经》学习辅助[11]:经络养生经
《黄帝内经》学习辅助[11]:经络养生经
《黄帝内经》学习辅助[11]:经络养生经
足太阴脾经
循行路线: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过内踝前缘的商丘穴,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行于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再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两旁,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分支:从胃分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隐白——止血功效堪比三七
定位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作用。多用于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牙龈出血等。
公孙——调经脾胃疾患的温阳大穴
定位取穴:位于足内侧缘,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胃、调冲任的作用。多用于医治急性胃炎、胃痉挛、胃溃疡、消化不良、腹水、急性肠炎、痢疾、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等。
商丘——改良脾胃肠三脏功能的消化穴
定位取穴:在内踝前下缘的凹陷中。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化湿、通调肠胃的作用。多用于医治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痔疮、腹痛、腹胀、腹泻、足踝扭伤、百日咳、水肿等病症。
三阴交——妇科病的万能穴
定位取穴:位于小腿内侧,在内踝尖直上4横指,胫骨后缘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的作用。多用于医治急慢性肠炎、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水肿、肝炎、肾炎、小便异常、失眠、心悸、心慌、高血压、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阳强不能射精或阳痿、性欲淡漠、遗精、小便不利等。
地机——调脾胃、止经痛的殊效穴
定位取穴:位于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渗湿、调经止带的功效。多用于医治胃痉挛、腹痛等。
阴陵泉——消除水肿的排水穴
定位取穴:在膝盖内下侧,胫骨内侧崛起的下缘的凹陷中。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的作用。多用于医治膝关节红肿疼痛、下肢麻痹、消化不良等。
血海——膝盖上的统血穴
定位取穴:膝盖骨内侧上缘约3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调经统血、健脾化湿的作用。多用于医治低血压、气血不足等。
大横——改良肠胃功能的调理穴
定位取穴:脐中旁开4寸(乳头直下)处。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温中散寒、调理肠胃的作用。多用于医治腹部肥胖、腹痛、腹泻等。
足少阴肾经
循行路线:
起于足小趾端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之下的然谷穴,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内侧,直上股内侧后缘,至尾骨部(长强穴),贯穿脊柱,入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达舌根两旁。
大腿根部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部两侧,至下腹部,沿腹部中线两侧(距正中线0.5寸)上行,夹脐,抵胸部前,直到锁骨下(俞府穴)。
肺中分支: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注于胸中(膻中穴处),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涌泉——肾经之气的源泉
定位取穴:将脚底弓起,在脚掌前中1/3的凹陷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息风的作用。多用于医治休克、晕车、脑出血、失眠、癔症、癫痫、精神病等。
然谷——平衡水火的调解员
定位取穴:位于足内侧缘,在足舟骨粗隆下方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益气固肾、清热利湿的作用。多用于医治膀胱炎、少精、遗尿、咽喉炎、扁桃体炎、月经不调、糖尿病等。
复溜——调理肾经的杠杆之药
定位取穴:位于小腿内侧,在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的作用。多用于医治肾炎、尿路感染等。
太溪——人体第一大补穴
定位取穴:在内踝正后方的凹陷中。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多用于医治肾炎、膀胱炎、遗精、阳痿、性交疼痛、遗尿、小便频数、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耳鸣、乳腺炎等。
照海——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妙穴
定位取穴:在踝关节内侧骨头崛起的下缘的凹陷中。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滋阴清热、调经止痛的作用。多用于医治踝关节扭伤后前内侧疼痛、咽喉干燥、急性扁桃体炎、神经衰弱、失眠、嗜卧、惊骇不宁、目赤肿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等。
交信——调理2便的大元勋
定位取穴:位于小腿内侧,在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益肾调经、调理2便的作用。多用于医治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淋病、睾丸炎、便秘、痢疾、肠炎、脊髓炎等。
筑宾——揉通瘀堵的畅通穴
定位取穴:位于小腿内侧,在内踝尖向上7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调理下焦、宁心安神的作用。多用于医治精神病、晕车、癫痫、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神经性呕吐、小腹痛、疝气痛、小腿内侧痛、腓肠肌痉挛等。
大赫——医治男科妇科病的专穴
定位取穴:肚脐直下4寸,旁开1小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益肾助阳、调经止带的作用。多用于医治男子性欲亢进、房事不节、遗精、早泄、阳痿、睾丸炎、月经不调等。
腹通谷——脾胃运化的好帮手
定位取穴:位于上腹部,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和胃、宽胸安神的作用。多用于医治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扩张、神经性呕吐、肋间神经痛等。
中——止咳平喘化痰的名穴
定位取穴:位于胸部,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多用于医治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胸膜炎、食欲不振等。
足厥阴肝经
循行路线: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下至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侧前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以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上行至章门穴,循行至期门穴入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散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以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直达头顶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百会穴。
目系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颊里,环绕在口唇以内。
肝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
大敦——专治气郁不舒而至的妇科症
定位取穴:足大趾外侧端,趾甲角根部。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回阳救逆、调经通淋的作用。多用于医治慢性前列腺炎、阴部肿痛、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小腹痛、睾丸炎等。
行间——定情志、清肝火的重穴
定位取穴:取正坐或卧位,脚拇趾头和第二趾头之间的缝隙,向下按0.51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泄肝火、凉血热、清下焦、息风阳的作用。多用于医治便秘、胃脘胀痛、呕逆、腹胀、遗尿、睾丸炎、阴茎痛等。
太冲——舒缓情绪的好帮手
定位取穴:在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多用于医治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泌尿系感染等。
期门——运化血汗的保肝护胆穴
定位取穴: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中(乳头下两个肋间隙即是)。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疏肝、理气活血的作用。多用于医治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炎、肝炎、肝大等。
来源:《书立方.养生馆》编委会,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日通,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整理:
脂肪瘤对人有没有危害长沙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