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主要症状 > 诊疗档案胃痛10余年,老中医辨阴阳,治好
诊疗档案胃痛10余年,老中医辨阴阳,治好
李某,40岁。
患者胃痛10余年,初则痛即反酸,继则痛而无酸,曾做胃镜并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
因胃脘胀痛、嗳气加重,口干咽燥,渴不欲饮,心烦不眠,纳食欠馨,大便溏薄,小便正常,神疲乏力。
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数而无力。证属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治以益胃生津,除火降逆,上一任医师选用麦门冬汤加减。
方药:麦冬30g,淡竹叶20g,细生地黄15g,北沙参15g,紫苏子10g,紫苏梗10g,清半夏10g,粳米10g,大枣10g,取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自诉药后口干咽燥、心烦不眠均有好转。又自服10剂,嗳气呃逆减少症状,但胃脘胀痛反而增剧,大便稀薄,每日2~3次。
实在受不了,前来咨询,郭老便让患者发现在服药物的图片舌苔照。
发现其舌苔薄白,药方中可能因所用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等多味养阴之品碍滞胃气,而大剂量淡竹叶寒凉又伤中阳,遂使其证转为中焦虚寒,脾胃失健。
换方:治宜温中健脾,理气和胃,方选桂附理中汤加减。
调整药方:党参15g,焦白术15g,茯苓15g,厚朴15g,干姜10g,高良姜10g,制香附12g,熟附片12g(先煎),桂枝12g,木香5g,炙甘草5g,取7剂,如前煎服。
药后大便正常,胃脘痛已除,脘胀嗳气减轻,舌苔如前。症状大有改善,生活中加以调理,胃病不久便愈。
由以上例子,可看出是出现辨病辨证失当,前一任医师虽辨其虚,但未辨阴阳寒热,出现失误。
本例首诊即如胃阴不足之证,见有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同时还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脉无力等阳虚之象。
前一任医师虽辨其虚,但未辨阴阳,所以服用药方后,虚热诸象虽然减退,但胃脘痛却突然加剧,并且还有腹泻等症状。这就是因为殊多甘寒之品使阳虚进一步加重。
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生活中要注意三大重点:一要保持乐观,消除恐病心理、二应坚持不进油炸、油腻、过分辛辣或冷冻食品、三冷暖自,对胃部的保暖是必要的。
许多病人在看病过程中症状一缓解,就不需再继续治疗了。张继泽在治疗时常要跟病人反复交待需要较长时间坚持用药。
如果病人厌烦了煎药,也可改服加工的中成药,总之不可贸然停药而功亏一篑。
猜你还想看:
又得一偏方!“鸡内金”治疗胃病去根又调理,八年胃病的都说好
介绍一味中药,专治胃上的毛病
7天治胃炎,胃溃疡方法,十多年的慢性胃炎,被一副方子彻底治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