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因素 > 儿科专家肺腑之言为什么我不喜欢看门诊
儿科专家肺腑之言为什么我不喜欢看门诊
文丨刘江勤
图丨来源于网络
经常有家长在我的文章后面留言,想来看我的门诊。可能我写的东西里有某个点触动到她,想当面跟我掰扯掰扯。也有的是有某个困惑,希望得到我的看法。还有的是跟周围的人养育孩子的观点有冲突,想让我做做裁判。
建议您不要来,会很失望。
我超级不喜欢坐门诊。有几个原因。
原因之一:
门诊来的孩子,不是我的专长范畴。我的专长是新生儿领域的重症医学(Intensivecaremedicine),我的战场通常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产房。门诊看到的不是怎么吃奶,就是怎么睡觉,要么大便为啥绿色,为啥长痘痘,怎么加辅食。这些问题不是不重要,而是专业属性不同。
门诊好多问题都大同小异,同样一句话一个门诊可能要讲十几次以上,硬生生逼着我写这些科普文。其实这些问题压根不需要回答,健康的孩子怎么养都错不到哪里。所以说:头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
其实我也不喜欢写科普,一些科普都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Simplicityisthemotherofcreativity.
原因之二:
门诊看诊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上文提到的医疗体系。
医院养大的双胞胎回家后全家移民去了欧洲。有一次孩子咳嗽,社区医生硬是屏者不给治疗,说是轻症病毒性肺炎。按照指南的确没啥治疗手段。如果进展到影响呼吸功能则需要住院。这要是在国内那还了得。咳了有半个月,家长急的要回国来治疗。他们敢于不治疗,仰仗的就是医疗体系。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成为了节省医疗资源。
17年前我还是住院医生在儿科急诊值班,当时的急诊室医生看诊的最高记录是个号/月,换算成22个工作日,相当于个号/日,按照八小时计算,每小时要看接近20个号,相当于3分钟看一个病人。
这三分钟包括给孩子解开衣服,听诊心肺,看口腔,摸摸肚子。有时候摸摸颈部淋巴结肝脾大不大之类。然后写门诊病史,开处方或者检查单。当时没有电子处方,也没有电子病史,一切都靠手写。这字写的嘛,不可能好看的。
急诊通常排着老长的队,后半夜挂多个号是常有的。如果看的慢了,家属会很不乐意:什么水平,看这么慢。看到早上七点半下班时,如果外面还排了后半夜的号,接班的医生也会嘀咕:还有这么多没看完,就会偷懒。
我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月看了0个号。家长大多数是爷爷奶奶,讲的方言我一个字都听不懂。急诊99%都是发热,实话说,99%医院。之所以能看这么快,其实依靠的就是上面提到的医疗体系。因为要满足这么多人就医的需求,没有其他的途径。没有这个体系,几乎天天都会出事情,这个体系为那些少见的危重症保驾护航。也只有重症,才需要医学干预。至于轻症的感冒,用不用药,打不打针,没有太大区别。
也正是如此,从那时起我非常讨厌看门诊。因为我觉得这样做不对,也不想总是绕在退不退烧的问题里,真正的关键是不是存在是什么特殊的未知疾病需要诊治,而不是退热。而疾病鉴别需要观察一个过程,不是看一眼就行。所以在急诊待了三个月后,我要求调到留观室,这里基本上都是医生觉得不放心,或者暂时没法住院的偏重一点的孩子,虽然收入少了很多,至少不像门诊那样。
原因之三:
很多人觉得检查很重要,医生的建议不值钱。反过来,医生说的越来越少,检查开的越来越多。
有一次,一位家长跟我说,孩子查出来骨密度低,补了三个月钙了,复查骨密度还低。怎么办?
我跟她说:如果不查这个,不就没这个烦恼了吗?那缺钙怎么办呢?她问。我很无奈地跟她说:我做儿科医生二十多年,看过的孩子数以万计,就没见过几例真正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果没有营养不良,有这个问题的可能性非常非常非常低。万一真的遇到了,可不是补点钙这么简单,需要内分泌专科甚至遗传专业排查病因。
可能很多人看过一部电影叫《当幸福来敲门》ThePursuitofHappyness,威尔史密斯主演的。他在做股票前的工作是售卖一种医用设备。呵呵,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