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影响 > 慢性胃炎的证治
慢性胃炎的证治
慢性胃炎的证治—加味黄连温胆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明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谢昌仁)
〔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积实6克竹茹6克
〔功能〕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主治〕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属痰热中困、胃失和降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J雍遏,
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
临床主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当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
《类证治裁》即云:“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脱中懊恼不安,或
兼暖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
食郁有热”.故其治宜通不宜滞.当苦辛并用。苦能降而辛能通、
和中焦且清痰热,是以选择黄连温胆汤加味,取黄连苦能健胃而
降,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夏与川连配伍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
清中除烦,降逆止呕;积实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方中黄
连一昧,至关重要。
《珍珠囊》载:“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
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可见其清热作用之强,使用范围之广。
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则无论从辨证辨病角度此皆为良药。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素质痰热轻重,斟酌其量.如热重者用3克,热轻者用2克.或伍以它药协同之,以使胃中痰热得化气机调畅而复其职。
〔加减〕本方共十二种加味法:
(1)肝郁化火,嘈杂泛酸加吴茱萸.为左金温胆;
(2)胃酸少加吴萸、白芍乃戊已温胆;
(3)院胀痞满加全瓜萎即陷胸温胆;
(4)肝胃不和,痛涉胁肋加柴胡、白芍,合四逆散意;
(5)酸多加乌贼骨,大贝取乌贝散意。
(6)痛甚加玄胡、川楝子、白芍;
(7)伴失眠者,胃不和卧不安也,加怵米、首乌藤、合欢皮;
(8)胃院灼热重用黄连3克,加青木香、蒲公英,寓青蒲饮;
(9)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养胃汤之意;
(10)便秘者加瓜萎仁、火麻仁、郁李仁;
(11)胃脘痞烦热加扼子、黄芩;
(12)久痛入络,夹瘀血证者加紫丹参、赤芍.
〔按语〕本方及十二加味法临床使用多年.是治疗慢性浅表
萎缩性胃炎的代表方剂,尤能明显改善痛、张、嘈、热的临床症
候.
萎缩性胃炎因其胃酸匮乏,医家责之阴虚,处方用药辄以养
阴为主,有效有不效.这既与临床不符,也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
相悖.本方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养阴生酸而化痰祛湿,并灵活加
减,收效颇著。可谓匠心独运,另辟蹊径,给后学以有益的启示。
典型病例:徐某.女、40岁,工人.住院号,
胃脱痛10年,近2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暖气但不
泛酸,胃院嘈杂灼热.多食尤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
性胃炎。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
方苦降辛通,黄连温胆汤加味主之:
炒川连2克、淡昊萸10克、陈皮6克、姜夏10克、积壳6克
茯苓12克、甘草4克、竹茹6克、蒲公英12克、青木香5克玄胡10克,
4剂.
二诊:经治后,胃院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暖气不
多,大便偏干,苔薄黄中剥.原方既效.续用前法。原方加火麻仁10克.5剂.
三诊:连服上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日解一
次。前法续进原方去玄胡,5剂.
迭经治疗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后出院。
国医简介:
谢昌仁:
生于年,南京人。幼承庭训,后入国医传习所学习,21岁执业行医.医院生任医师,曾任江苏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等职。谢氏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畜的临床经脸,擅长治疗急重症及内、妇并杂症,有胆有识,药简而效宏。
散人评注:
一般久治不愈的胃炎,大部分都伴有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这是慢性胃炎的治疗难点,上面的主方中的黄连一味是关键药,之所以很多中药方剂不能治愈带菌性胃炎,是因为缺少了强力的除菌药,此方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使用黄连杀菌,加上其他调补清热的组合,所以能够迅速控制溃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