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影响 >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一项基于医院信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一项基于医院信



推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发展!

/9/30一百二十期

编辑:再评价群-张成

慢性胃炎是由多重复杂病因所引起的以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1-2]。其发病率高,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90%以上[3]。慢性胃炎作为常见病种,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一般表现为胃痛、脘胀、恶心、反酸、烧心、早饱等,很难通过临床症状或患者体征来进行诊断,主要靠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病理活检来确诊[4-5]。

根据胃镜和病理结果一般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6-7]。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痞满”“纳呆”“吞酸”“嘈杂”等病证范畴,具有多病因综合作用的多阶段渐进性病程特征,中医认为其核心病机为气滞为主,常兼见食积、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等,总属虚实夹杂[8]。

基于辨证论治核心思想的慢性胃炎中医治疗策略,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改善临床病理进展,缓解胃痛、痞满、纳差等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明确慢性胃炎患者的真实世界中医证候特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电子医疗数据是临床一线诊疗信息的原始记录,具有样本量大、多维丰富、真实性佳等固有优势,是进行真实世界医疗研究最直接的数据来源。

本研究拟基于HIS电子医疗数据,解析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本病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借鉴。

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HIS数据仓库,从中选取了全国20医院HIS数据库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共例。

2.数据库结构规范化

本研究使用的慢性胃炎患者电子医疗数据来自于全国范医院,医院临床背景不同、HIS系统构建方法不同、结构类型不统一,在数据的提取、集成过程中,首先进行数据库结构规范化,基本结构包括一般信息表、中西医诊断信息表、医嘱用药记录信息表、实验室检查结果记录信息表等,各数据表之变量设定规范统一,并以患者之唯一ID作为数据表间的唯一关联索引。

3.数据标准化

在数据结构规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为数据分析奠定基础。本研究相关数据标准化内容包括:参照ICD-10疾病分类名称对入院西医诊断信息进行标准化[10];参照《中医内科学》(“十二五”第九版)对中医证候名称进行标准化[8]。

4.数据分析

本研究基于HIS数据记录,应用SAS9.3统计软件对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信息表及中医证候诊断信息进行基于频数和频率的描述性分析,应用MicrosoftOfficeExcel辅助作图。

结果

1.一般信息分布特征

患者来源于全国20医院,采集年5月至年6月所有以“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为第一诊断的住院患者的信息,例患者的电子医疗数据被纳入本研究。

纳入分析患者包括女性例,男性例,性别缺失例,性别比例女∶男为1∶1.26;年龄中位数为55岁;职业以体力劳动者为主;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1d;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8元。入院科室排名依次为消化科、心血管科、干部病科、传染病房、呼吸科等。剔除1例入院科室不明确。见表1。

2.全人群中医证候分布

例患者具有中医证候诊断,例患者中医证候诊断缺失,医院来源患者。慢性胃炎患者全人群以脾胃气虚(17.63%)最为多见,其次是气阴两虚(13.44%)、湿热中阻(10.63%)、肝气犯胃(10.25%)等。见表2。

3.按性别分层的中医证候分布

例男性患者具有中医证候诊断,例女性患者具有中医证候诊断。男性以湿热中阻(18.16%)居多,其次为脾胃气虚(16.26%)、肝气犯胃(12.20%)。女性以脾胃气虚(23.66%)为主,其次为肝气犯胃(15.90%)、气滞证(10.93%)。见表3-表4。

4.年龄分层

剔除年龄不明确病例1例,例具有中医证候诊断的患者中,18~45岁例,46~65岁例,66~75岁例,76~岁例。各年龄阶段人群均以脾胃气虚证候最为多见(15.47%~21.59%);位居第2位的中医证候,18~45岁为湿热中阻(13.64%),46~65岁为气阴两虚(11.61%),66~75岁为肝气犯胃(12.78%),76~岁则为气阴两虚(19.77%)。见表5-表8。

讨论

就本研究全体慢性胃炎患者而言,其中医证候按频数排序依次为脾胃气虚、气阴两虚、湿热中阻。中医认为胃的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李东垣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则物生,气变则物易,气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气绝则物死”(《医方考·气门》)。

胃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纳运功能减弱,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另外由于生活的各种压力造成肝郁乘脾,土虚木壅,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各种口服药物的治疗,胃黏膜受到损害,综合多种因素最终出现脾胃气虚。

胃的生理特性是喜润恶燥,“久病伤阴”,各种对胃的损伤日久都会引起胃阴虚,同时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阴液亏虚,而阴液则具有滋润和濡养脏腑的功能,当机体出现气阴两虚时,机体脏腑失于气的推动和阴液的濡养,导致脏腑机能减退,表现为健康状况下降,疲倦乏力,体力减退,并进而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11]。

湿热中阻证可能与饮食生活习惯关系更大,饮酒、嗜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日久湿热内生,壅滞中焦,从一定角度上湿热可以导致或加重气阴两虚的症状。本研究中瘀血停胃证也占有一定比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由非萎缩性胃炎受多种不良因素影响逐渐发展而来。

张北华等[12]研究显示,在证候分布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瘀证、阴虚证明显多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这与中医理论“久病多瘀”相符。然临床患者常见多个证型并存,本研究不足之处即在于未能体现这一特点,在后续研究中将对这一问题做深入分析。近年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对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了归纳统计。

根据多个临床调查[13-14],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位居前5位的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以及胃络血瘀证。根据慢性胃炎的病理类型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否进行分层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以中焦湿热证为主;慢性萎缩性胃炎则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4种证候为多见,临床本病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Hp相关的慢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15-18]。

综合前人研究以及本数据库所选取数据的分析,慢性胃炎总体以脾胃气虚、湿热中阻者居多,但本研究中肝气犯胃证居于第4位,与以前研究有略微差异。另外本研究气阴两虚高居第2位,前人研究中胃阴不足为优势证候,是否存在气虚仍有争议。其他证候均有略微排名的不同。慢性胃炎在性别方面有数量的差异,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男性多有吸烟饮酒史。吸烟可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并对碳酸氢盐的分泌、幽门括约肌张力以及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抑制;饮酒亦能刺激胃酸的分泌,直接造成胃黏膜屏障的破坏[19]。从性别分层结果可看出,男女性别的差异与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分布呈现出相关性。

男性前5位优势中医证候为湿热中阻证、脾胃气虚证、肝气犯胃证、气滞证、脾胃虚寒证;女性则以脾胃气虚证、肝气犯胃证、气滞证、湿热中阻证、脾虚湿盛证为主。两者在证候分类方面无较大差异,但其排名有所区别。

男性以湿热中阻、脾胃气虚为主,与其饮酒吸烟以及社会交际过食肥甘有相当大关系,两证候间有一定相关性,湿热中阻,日久伤及脾胃之气,形成脾胃气虚,因此临床又可见到虚实夹杂的患者。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多郁,女性多因情绪因素而形成肝气郁滞证,若素体因各种因素存在脾胃虚弱,导致肝气横犯脾土出现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证[20]。在不同的年龄段脾胃疾病的证候也不尽相同,但各年龄段优势证候皆以脾胃气虚证候占据第1位,且比例随年龄增加呈现出比重增高的趋势,说明脾胃气虚是随着机体衰老脏腑活动也随之减退的必经过程。

18~45岁患者的第2主证是湿热中阻,18~45岁人群处于交际比较活跃的阶段,饮食不规律、不节制、嗜酒、多食肥甘都会导致湿热中阻,此外,肝气犯胃或肝郁乘脾证(统称为肝胃不和)在18~45岁、46~65岁阶段也比较多见。

临床中肝胃不和多属于慢性胃炎的早期,易因情绪变化而发病,病情相对较轻[21]。瘀血停胃主证在年龄段46~65岁、66~75岁、76~岁占有比例逐渐增加。

老年患者往往素有胃疾,久病入络,或气郁日久,血运不畅,久而成瘀,疾病由气分传至营分,病情加重,多虚实夹杂,且随年龄增大正气不足故以虚证为主,因此76~岁患者脾胃气虚证最多见,兼有瘀血停胃证。

本研究数据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HIS数据库,该数据库记录了来自中国具有较高诊疗水平的39医院HIS超过万例患者的诊疗信息,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极佳的数据支撑。

本研究选取了其中20医院做为数据来源,信息量大,研究时限长,基于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实际临床诊疗行为的直接记录,来源可靠,数据的维度丰富、评价指标多样,包括完整的入院基本信息、出入院的中西医诊断信息、治疗结局信息等,反映了真实世界慢性胃炎的临床情况,结果外推性较好,分析获得的结论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HIS系统本身具有一些局限性,存在一些噪音数据以及混杂因素,各医院电子病历结构不同、模块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结构标准,因此总数据库构建的结构合理性至关重要,且各家数据名称标准不同,因此必须在实际分析前对目标数据的变量名称进行严格的标准化,医院的地域存在局限性,医院级别单一,就真实世界而言样本量相对较少。

鉴于慢性非萎缩性和萎缩性胃炎是两个不同的病理类型,临床意义差异较大,治疗、随访措施与预后原则亦不相同。因此,未来开展基于不同病理类型分层的深入研究是必要的,HIS电子医疗数据亦可支持分层深入研究的开展[22]。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真实世界临床中医证候分布呈现显著的规律性特征,以脾胃气虚最为常见,气阴两虚、湿热中阻、肝气犯胃、气滞证亦较为常见;男性以湿热中阻为主,女性则以脾胃气虚为主;各年龄阶段脾胃气虚证分布比例均占据优势,频数分布排名第2的中医证候,则各具差异。

本研究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特征规律的阐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助于中医医师基于大样本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结果,提升对于慢性胃炎临床规律、核心病机的掌握。慢性胃炎临床遣方用药,应根据具体辨证结果合理运用健脾益气、疏肝行气解郁、清利湿热等核心治则,以提升疗效。

参考文献

[1]Mi-KyeongChoi,Myung-HwaKang,Mi-HyunKim.Dietaryintakeassessmentandbi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bloodandurineinpatientswithchronicgastritis.ClinicalNutritionResearch,,4(2):90-96

[2]唐旭东,李振华,李保双,等.慢性胃炎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9(10):-

[3]ZhangXiao-xin,ChenWei-wei,SheBin,etal.TheefficacyandsafetyofJian-Wei-Qu-TongPillsforthetreatmentofchronicnon-atrophicgastritis(spleenandstomachqideficiencywithdamp-heatstasissyndrome):studyprotocolforaphaseII,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Trials,,15(1):1-11

[4]李慕然,刘艳迪,唐涛,等.幽门螺杆菌和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研究.天津医药,,43(1):54-56

[5]郑鹤.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医药前沿,,4(2):-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胃肠病学,,5(2):77-79

[7]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胃肠病学,,33(1):41-43

[8]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9]徐玮斐,顾巍杰,刘国萍,等.基于有向有环图的慢性胃炎中医虚证症状选择及证候模型构建.中华中医药杂志,,31(11):-

[10]JosephCNichols,FerozAOsmani,YousufSayeed.ImportanceofproperutilizationofICD-10andclinicaldocumentationinmodernpaymentmodels.JournalofArthroplasty,,31(5):-

[11]林江,张利君,郑舜华,等.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上海中医药杂志,,40(8):4-5

[12]张北华,高蕊,李振华,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专家经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杂志,,56(8):-

[13]燕忠生,李恒谋,周进茂.例初诊为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6(4):27-2

[14]陈锦峰,韩云.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中医辨证关系的探讨.广东医学,,17(8):-

[15]杨春波,祁建生.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9(4):1

[16]林小武.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北京中医药,,32(1):56-58

[17]陈瑶,刘庆义,叶晖,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演变规律的多中心研究.现代中医临床,,22(2)12-16

[18]李培彩,吴震宇,卢小芳,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候分布的文献研究.北京中医药,,35(1):21-24

[19]涂福音,聂明,郑启忠,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粘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12(6):-

[20]张声生.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1]燕东,刘绍能,刘慧敏,等.慢性胃炎胃黏膜像及中医辨证与年龄BMI的关系研究.辽宁中医杂志,,37(S1):90-92

[22]高淑华.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分析.中国医疗前沿,,6(6):79-80

往期回顾:

/09/29第一百一十九期:中医药SCI论文投稿资源介绍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hbyx/10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