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因素 > 呕吐腹痛,慢性胃炎理中丸
呕吐腹痛,慢性胃炎理中丸
《伤寒论》。
干姜5g,白术9g,炙甘草、人参各6g。
将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日服2-3次,每次9g,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
本方证为脾胃虚寒,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所致。脾胃居中,应五行而属土,土气运转,升清阳而降浊阴。一旦阳气虚衰,寒从中生,运化、统血以及升清降浊等功能失常,即可产生吐泻腹痛或失血、胸痹、喜唾涎沫、腹满食少、霍乱、小儿慢惊等证。如吐泻日久,筋脉失养,则可出现惊风。凡此种种,虽见证不一,但源在“脾胃虚寒”。“治病必求于本”故立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法。本方以辛热之干姜,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炮黑又可止血,为主药;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升降,为辅药;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益气和中,共为佐使药。四药配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谓“理中”也。程应旎说得好:“理中者,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所以,凡中气虚欠,暴受风寒,太阳病腹痛,呕吐、下利、腹满不食,脉迟缓,口淡舌白者,均可用本方治疗。然理中丸以蜜为丸,属于缓调之剂,宜病情较轻,病程较长者,如病情较急,宜改丸为汤方,收效更速。故原方后有“然不及汤”之语。
至于阴虚失血而用此方,是根据“阳虚阴必走”之理,以面晄神疲、舌白脉迟等虚寒症状,温之则中阳振奋,血有统率,不止血而血自止;但须注意“阳虚”二字,否则,不宜使用。又治疗阳虚失血,宜将干姜制成炮姜(即黑姜,姜炭)应用。
至于病后喜唾涎沫,久久不愈,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之故,宜以本方丸剂口服,自然慢慢见效而愈。
至于胸痹,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而不通所致。可用本方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则平,胸痹自安。
综观本方,药仅四味,相得益彰,确能温建中焦营气,又可甘温降热,可广泛应用于中焦虚寒、营气不足之证。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1.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霍乱等。
2.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以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临证时,如寒甚者,重用生姜;虚甚重用人参;虚寒并重者,参姜均重用;湿甚者,以苍术易白术取其燥;阳虚失血,以炮姜易干姜,呕吐甚者加生姜、半夏;泄泻甚者加炒山药、煨肉豆蔻、煨诃子,腹痛甚者加木香,阳虚者加肉桂、附子,便血、崩漏者,干姜炒黑,并加艾叶、三七、龙骨、阿胶;咳唾涎沫者与二陈汤合用;兼热者加黄连;兼表证者加桂枝;如泄泻日久转成慢惊可加钩藤、天麻、熟地黄、胡椒、山药,以标本兼顾,病疾自除。
本方性质温热,对热证及阴虚者不宜用。
1、慢性胃炎
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的范畴。胃为水谷之海,察冲和之气,如饮食不节,七情内扰,外邪乘袭,皆能为病,故临床较多见。张某,男,35岁。初诊时肮腹作胀,饥则较甚,得食稍减,面色酸白,舌苔薄白,脉沉细。西医钡剂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投以理中丸加味治之。处方:砂仁、干姜各3g,人参、炙甘草、酒当归、陈皮各6g,黄精9g,白术、山药、酒白芍各10g,饴糖30g.水煎服,分2-3次服,每日1剂。服药5剂后,胃痛未发,食欲改
善,精神转佳。续与上方加减调理之。方药:人参、炒杜仲各8g,白术10g,炙甘草6g,黄精、续断、菟丝子、补中益气丸各9g。再服5剂后,诸症悉平。后随访2年未见再发。余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98例,经服药10-20剂,其中治愈75例,好转1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
2.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每日3-5次,长期缠绵不愈,腹胀满、中下腹部隐隐作痛,食欲减少,四肢倦怠,常以理中丸温补中宫而获效。处方:人参、白术各10g,黄蔑20g,干姜、炙甘草、附子各6g,每日1剂,分2-3次服。一般用药3-5剂见效,8-12剂获愈。
注意:在以上一些现代应用中,多种数据都只是基于实验而得出来的,里面许多实验性药物和制剂都是专业人士使用的。以上治疗方式可以做为一种理论参考,但不建议私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