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因素 > 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有7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由于工作生活条件,保健意识和医疗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治疗不够及时、正规,病情时轻时重,多年不愈,有的甚至发展到恶变等严重地步,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医患双方都应给予重视,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很关键
幽门螺杆菌是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在年首先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成功分离出来,并逐渐证实其与多种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有关。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细菌,呈螺旋状,一端有鞭毛,定植在胃窦、胃体部及十二指肠球部胃腺化生上皮表面的黏液层,与上皮细胞紧密接触。经济落后、居住环境差及不良卫生习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正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我国属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据估计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40%~70%左右。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空泡毒素蛋白对胃上皮细胞发生直接损害作用,与胃黏膜糜烂及胃黏膜上皮细胞坏死有关。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分布与胃内炎症的分布一致,检出率可达90%—%,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患病率与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是平行的,根除。
其可使胃粘膜炎症消退。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溃疡的检出率为90%,胃溃疡为70%—80%,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复发率由50%—70%降至5%。
2、尽量不使用甾体类抗炎药(NSAID)
长期服用NSAID可以引起胃粘膜病变。NSAID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透过细胞进入上皮细胞,高浓度的NSAID产生细胞毒素而损害黏膜屏障。当胃粘膜遭到破坏时,会发生糜烂、坏死,甚至出血和溃疡。
3、不得饮酒
酒精除了能直接损伤胃黏膜外,还可间接地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导致胃腺体分泌的黏液及糖蛋白合成减少,结果削弱了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4、不得饮食过饱,最好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吃饭过饱加重胃肠负担,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诱发胃炎、胰腺炎、胆囊炎等。
5、不吃冷饭不喝凉水,避免受凉
受凉、遇寒会使胃肠道血管收缩,黏膜血流量减少,黏膜屏障受损,胃肠功能紊乱。
6、不要吸烟
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流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诱发胃病。
7、少喝浓茶,少饮牛奶
茶作用于胃黏膜后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这种作用更加明显,胃酸分泌过多,便抵消了抗酸药物的疗效,不利于溃疡愈合。牛奶也可刺激胃黏膜分泌大量胃酸,使溃疡加重。
8、少吃油煎油炸与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可能诱发胃肠黏膜恶性病变。
溃疡颗粒
功能主治:
健胃,消炎、止痛。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
健胃:
溃疡颗粒富含胃粘膜修复因子,促进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降低胃酸度,促进胃细胞分泌,全面修复胃粘膜。并且能够改善胃部血液循环,收敛胃部出血量,促进纤维细胞和内上皮细胞生长,从而促进溃疡面快速愈合。
消炎:
溃疡颗粒方中黄芩素有“中药抗生素”之称。其含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甙、黄芩黄酮等多种有效成分,对真菌、细菌、病毒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临床研究表明,黄芩代替抗生素联合埃索美拉唑能够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成为一种新的理想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
止痛:
溃疡颗粒方中延胡索史载于《开宝本草》,性温,味辛苦,入心、脾、肝、肺,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称于世。延胡索中可分离出15种生物碱,其中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癸素均有镇痛作用,尤以延胡索乙素的镇痛、镇静作用最为显著。延胡索甲素,特别是幽门结扎或阿斯匹林诱发的胃溃疡有一定保护作用,对胃液分泌及胃酸均有抑制作用。同时海螵蛸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