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因素 > ldquo三部六病rdquo外治

ldquo三部六病rdquo外治



摘录: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因胃黏膜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导致腺体萎缩,患病者常以胃脘部胀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中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笔者近二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用针灸配合“三部六病”协调疗法(主方调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来源

郑文医院

摘要: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理及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思路,联系临床病例,体会到运用传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针刺疗法;中药

B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因胃黏膜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导致腺体萎缩,患病者常以胃脘部胀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中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笔者近二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用针灸配合中医协调疗法(主方调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年3月至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50-60岁3例,60-70岁2例,50岁以上者2例。病程最长者30余年,大多为3年至4年左右。

2治疗方法

2.1石学敏[1]针灸治疗方案:(1)针刺:取足三里、梁门、天枢、关元、中脘、血海、合谷、太冲。操作:足三里,直刺2寸,施捻转提插补法,令酸胀感向四周扩散感为度:左侧梁丘、天枢,向关元方向斜刺,针3-4寸;施捻转补法:令酸胀感向全腹放射为度,令患者自觉有收缩为宜。关元,直刺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令针感向腹部放射,针后灸3壮;血海,直刺1-1.5寸,提插捻转泄法:背俞穴,斜刺0.5-0.8寸,捻转以平补平泄;夹脊刺,均直刺微篇内侧;捻转补法:针2寸,令酸胀感向前腹放射为度。留针20分钟,每日针刺2次,2组穴上、下午各针1组,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5个疗程。(2)艾灸:选取中脘穴,点燃艾条,插入施灸器,选取中脘穴,将灸盒置于该穴位,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但患者能耐受为宜;温度平和无效,太高会烫伤皮肤,每次灸15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3-5个疗程。

2.2中药治疗:中药以调胃汤、溃疡汤、摩罗丹加减而成。

中药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炒紫苏子20克花椒5克党参15克甘草10克大枣10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大黄6克黄芪20克五灵脂10克丹参15克炒川楝子10克郁金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当归10克三七粉5克炒鸡内金15克沙参15克,14天为一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根据《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对于疾病疗效标准划分,具体如下:①治愈。患者临床病症在经过治疗后无出现复发现象,经过胃镜检查后无发现异常。②显效。患者临床病症明显改善,经过胃镜检查后发现患者肠胃现状相较于治疗前有好转迹象。③有效。患者临床病症有所改善,经过胃镜检查后发现患者肠胃现状相较于治疗前有好转迹象。④无效。患者病症无改善迹象,或有加重迹象。

3.2疗效结果:

近期治愈2例,显效3例,进步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

4典型病例

杨某某:女,62岁,退休干部,患者年9月15日就诊,主诉:胃脘部胀满疼痛3年余。患者3年前逐渐出现胃脘病胀满、疼痛、烦躁、呃逆、口苦、反酸,于年6医院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半糜烂,病检示:浅表胃窦粘膜,间质中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小凹上皮中度肠化。曾多次经消化科专科系统治疗及内服中药治疗,无效,于年9月15日入住我科,患者舌质红、苔薄白、脉聚[2](寸口脉关部独大,寸尺弱而不显,有甚者,关脉聚而如豆)。给予针刺,艾灸治疗配合中药口服。中药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炒紫苏子20克花椒5克党参15甘草10克大枣10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大黄6克黄芪20克五灵脂10克丹参15克炒川楝子10克郁金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当归10克三七粉5克炒鸡内金15克沙参15克。上述方法治疗3天时上腹部胀满、疼痛症状减轻60%,呃逆、反酸症状改善。治疗7天后上腹部胀满、疼痛、呃逆、口苦、反酸症状消失。第14天时上述症状全部消失。出院后继续服该中药汤剂14剂、艾条灸巩固疗效,每月10日针刺治疗。4月后即年1月14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院复查胃镜示: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炎,此后随访再无复发。

5体会

5.1本病主因饮食伤胃,心情不舒,脾胃虚弱所致。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痛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归暴,且正克血。”治疗本病应以健脾养胃,化瘀血止痛为主。方中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中脘为胃之募穴,募治本脏,针刺中脘,足三里以健运脾胃,补益中气。关元为元气之根,故可培土固本。针刺血海,膈腧以活血止血,祛腐生新,并配合背俞穴肝、胆、脾、胃俞以调整气机,华佗夹脊统调全身之元阳,以固中焦。本病临床针灸效果较好,但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笔者在针刺基础上配合中药明显缩短疗程,治疗3天后即有效,治疗10天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5.2调胃汤、溃疡汤均是刘绍武[3]研究的“三部六病”中协调疗法的方剂之一,调胃汤是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陈皮、白芍、大黄组成,小柴胡汤具有协调整体的作用,其中第一类是苦味药,有柴胡、黄岑,柴胡疏肝解郁,通利肠胃,善解寒热邪气,胸肋痞满,主治饮食积聚和肠胃中结气。黄岑清少阳热,利胸膈,对于肠胃有消炎作用。其中第二味药是辛味药,有半夏、生姜,都有解除肠胃痉挛的作用,故可治疗肠胃症,止呕,恢复食欲,又可协助第一味药物解除寒热症及胸肋症。方中以苏子代半夏,降而不燥;川椒代生姜,热不伤津,以用其利去其弊,更为稳妥。第三类是甘味药,有党参、甘草、大枣。它们有协助前两位药解除各种症状,补养元气,扶正固本(党参补力尤大),以及调和诸药的作用。白芍:不仅是平肝缓急,解痉止痛的良药,又有养肝血,益脾阴之作用。枳实:“有冲墙倒壁之力”,增加力量,能够增强肠胃的紧张度,以助消化。陈皮、枳实成分相似,故刘老为临床之便,用陈皮代枳实。芍药配陈皮,可治心下满痛(即胃痛)。大黄:有推陈致新的作用。能刺激大肠壁,引气肠管收缩,分泌增加,使大肠的内容物易于排出,达到泻下通便的作用。通便则陈除,陈除而新生。

溃疡汤为调胃汤加五灵脂、川楝子、败酱草。本方有理气、理血、理脾、生肌止痛之效。溃疡多是由于局部血流不畅或小血管堵塞引起的,治疗溃疡一定要把堵塞疏通开。因此,选了宋《经验方》失笑散中的五灵脂,温通血脉,散瘀止痛。据报道,五灵脂不但可以解痉止痛,并可增加白细胞,用灵脂治溃疡病还是较理想的。理气(黄芪、党参补气,郁金、川楝子行气止痛);理血(丹参活血补血,五灵脂行血止痛,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脾(陈皮行气健胃,鸡内金健胃消食除积。);生肌止痛(如黄芪补气生肌,五灵脂活血生肌,川椒、川棟子温中止痛)。加摩罗丹中三七粉、鸡内金有阻止胃黏膜出血,通络祛腐,健脾利湿之效,沙参胃生津。

5.3中脘为胃的募穴,是脾胃所在部位,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故灸中脘、双足三里可缓解胃脘痛、呕吐、食不消化、腹胀等,《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因此不论胃热胃寒,都可以灸中脘。经笔者临床体会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予针刺、艾灸配合中药三法联用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石学敏实用针灸学[M]第1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0ISBN-7---1

[2]马文辉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M]第1版科学出版社.6ISBN-7--7

[3]姜新媛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双足与保健,,27(22):-.

[4]莫湘中药结合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9-3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hbys/1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