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因素 > 病例讨论浙二神外周刊第46期弥

病例讨论浙二神外周刊第46期弥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19岁,视物成双1个月。

1月前无明显诱因视物出现双重影,视远物重影明显。无眼球震颤、活动障碍,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头晕,无肢体抽搐,无发热畏寒,至我院就诊。

查头颅MRI增强提示:脑干病变,考虑星形细胞瘤。

查体:左眼外展部分受限,其余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诊疗经过

术前影像

磁共振显示患者脑桥体积明显增大,病变位于脑桥前方,CT呈低密度,磁共振呈长T1长T2信号,无对比增强(见图1)。

图1.患者手术前影像学资料。病变位于脑桥前方,呈CT低密度,长T1长T2信号,无对比增强。磁共振波谱显示Cho/NAA=2.69,考虑高级别胶质瘤。

术前计划

根据病史和患者影像学资料,诊断首先考虑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治疗指南中不建议对此类肿瘤行切除性手术,因此经科室讨论,拟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穿刺路径经血管、神经、核团结构比较少的小脑半球和桥臂。

术后过程

手术顺利,取得大约4×2×2mm的肿瘤组织,病理报告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III级)免疫组化结果如图2说明所述。穿刺路径和病理图像见图2。围手术期患者无新的神经功能缺失。术后两周开始行局部适型放疗45Gy/25F,同时给予替莫唑胺同步化疗75mg/m2。

立体定向活检术后1个半月,常规复查显示穿刺侧(右侧)脑桥前方有约1.5×1.5×1.5cm大小的增强病灶,患者无新的神经功能缺失(如图3)。

图2.立体定向活检术的穿刺路径(A图红线所示)和病理图像(B)。免疫组化结果:GFAP+++,MGMT局部+,MMP-9+++,IDH1-,PTEN+,EGFR++,VEGF-,Ki%+,P53++,NSE+,NF-。

图3.术后1.5个月复查头部增强磁共振影像。

立体定向活检术后2.2个月后,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复视加重并伴有饮水发呛。复查头部磁共振显示对比增强病灶明显增大,病灶内部无增强,考虑肿瘤坏死。占位效应明显(如图4)。

图4.术后2.2个月复查头部增强磁共振,此时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复视加重,饮水呛咳等症状。

第二次术前计划

考虑增强部分为生长较为活跃的部分,可能在短期形成危及生命的占位效应,经过对患者和家属的病情告知与健康教育,并共同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患者和医生共同选择开颅手术治疗。手术目的为肿瘤增强部分切除。手术入路选择右侧乙状窦后入路。

术中所见

肿瘤位于脑桥前方,与脑组织分界不清,血供丰富,生鱼肉样,磁共振上无对比增强的肿瘤中心部分也为实性病变。离断部分肿瘤血供,从面听神经上下方与三叉神经、后组颅神经的间隙内探查肿瘤并分块切除。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胶质瘤”,术后石蜡病理诊断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III级)。

长按并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hbys/1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