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因素 > 保险知识小分享之ldquo重大疾病保

保险知识小分享之ldquo重大疾病保



险种知识小分享系列

巩固我的专业,普及你的认知

今日文章内容:

1、重疾险的来历2、中国大陆重疾险的发展3、重疾险里的“重疾”特征4、重疾险里的“轻症”特征5、重疾险里的“中症”特征6、重疾险里的“特定疾病”7、市场重疾险的产品形态8、重疾险的配置建议

#1、重疾险的来历#

相比于寿险,重疾险的历史要短暂得多,在国内也才20多年,这里有个故事:

南非的心脏外科医生巴纳德,为一位妇女成功实施了心脏手术,没过多久妇女却病情恶化去世了,原因是妇女有两个孩子,她要挣钱养活她们,没法遵医嘱好好休养。医生很悲伤,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医生只能拯救一个人的生理生命,却不能拯救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年他联合南非的一家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了重大疾病保险。年,重疾险被引进国内,快速成为第一大险种。从这个重疾险起源的故事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信息:

1.重疾险不是医疗险

医生意识到病人手术后需要必要的经济支持才能活下去,于是发明的重疾险。所以,重疾险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医疗花费没有关系。

2.重疾险是让人活下去的手段之一

医生是希望病人经过治疗后活下去,才发明的重疾险;活下去是目的,重疾险赔付是手段。延伸开来,为了更长久更有尊严地活下去,健康的人除了购买重疾险,还要早预防、早诊断、规范治疗,这些手段合起来的目的就是让人能够长久的活下去。

#2、中国大陆重疾险的发展#

年重疾险进入中国大陆,那时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是寿险,重疾险多以附加险形式,且疾病种类很少,最早的只保7种病种:恶性肿瘤、心肌梗塞、脑中风、管状动脉搭桥术,尿毒症,瘫痪及重大器官移植术;并且这些疾病的定义也不统一。

年友邦重疾险客户集体诉讼案,将重疾险“保死不保生”的结论传开,使民众对保险公司产生信任危机。

所以在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宣布推出《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对重疾险中最高发的前25种疾病进行了统一规范—不仅疾病定义相同、理赔条件相同、就连合同的书写方式都完全相同。这些高发的25种重大疾病,占所有重疾理赔的95%以上,所以《疾病规范》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比较和选购重疾险产品,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理赔纠纷。

年8月费率改革,中国保监会宣布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改革正式启动,新策将放开人身保险预定利率,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和市场,将不再执行2.5%的上限—从年开始执行的预定利率2.5%上限终于结束。与此同时,年11月,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这是我国保险业第一套重疾表,对于重疾险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预定利率越高,保费就越便宜。所以很多人会发现,年之前买的保险,病种少,保费却并不便宜,而年之后,重疾保障多元化,产品创新,保费也越来越便宜;重疾险形态的多样化,费率的降低,使市场竞争呈白热化,然而这样的结果,最有利于消费者,也是监管部门希望通过改革看到的结果。

#3、重疾险里的“重疾”特征#

我打赌,绝大部分人购买了重疾险都不知道自己理解的“重疾”与保险产品里的“重疾”不是一个意思。必须要普及一下重疾险里的“重疾”特征:

1、,但不一定会死,会在较长一段时间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2、,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药物或手术治疗,需要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

3、,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甚至是永久性的。

重疾险的理赔方式,以统一规范的25种重疾为例,分为三种形态:

1、,比如恶性肿瘤,要“恶性细胞不受控制的增长…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属于恶性肿瘤范畴”了就赔;

2、,比如冠状动脉搭桥术,要求“实际实施了开胸进行的冠状动脉血管旁路移植的手术”后赔;

3、,比如脑中风后遗症,要求“神经系统永久性的功能障碍,指疾病确诊日后,仍遗留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障碍……”后赔。

以上,介绍了重疾险里的“重疾”哪些方面“重”以及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赔,可以发现,它不包含“死亡”,难道“死了”都还“不重”?死亡属于寿险责任,是一个人“生理生命”的终止;重疾属于健康险责任,是一个人“财务生命”的中止。

所以不带寿险责任的纯重疾险是不含“死亡”赔付的(故而,成年人配置纯重疾险最好再加上寿险)。

#4、重疾险的“轻症”特征#

随着医疗技术和国民健康防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重疾开始向“浅中医”——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发展到重疾阶段,年的时候,中国大陆开始出现带轻症的重疾险,那么这个“轻症”的“轻”可能也跟大众常识里的“轻”有些不一样。

重疾险的“轻症”不是指很轻的病,而是相对重疾而言,发生在重疾早期,治愈率高,花费相对较低的病症。

比如原位癌,类似0期癌症,一般切除即可,术后一般不需要辅助化疗或者靶向治疗。在保险的定义划分中,原位癌属于轻症,恶性肿瘤就归到了重疾。比如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和心脏瓣膜介入手术现在应用比较多,创口小,恢复快。在重疾险的定义中,不开胸属于轻症;开胸,归于重疾。比如脑中风,确诊为脑出血、脑梗/栓塞天后未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障碍程度达不到重疾程度,则归属轻症。比如脑垂体瘤、脑囊肿、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瘤的手术或放射治疗,在重疾的定义中除外,归属于轻症。

一般轻症的治疗费用多集中在几万元以下,所以轻症的赔付比例在20%~50%之间,大多为额外赔付(不占用重疾保额),且在缴费期赔付后免交后续保费。需要注意的是,轻症定义国家还没有统一规范,都是保险公司自己定,所以需要多留意下重疾产品里关于轻症的定义、病种(是否包含高发轻症)、赔付比例、以及是否含带轻症豁免。

#5、重疾险的“中症”#

中症是这几年才出来的,顾名思义,中症介于轻症和重疾之间,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定义规范,所以单凭这个名头并不能说明什么,还是得具体看它的疾病定义以及有没有因此提高产品价格。

仔细研究含中症的产品条款,会发现,很多中症其实就是把轻症挪过来,比如“单个肢体缺失”,在轻症里只能赔20%~45%,在中症里则可以赔到50%以上,这样自然是好。

所以对于,首先需要区分它的来源:

本来是轻症,挪到中症,理赔要求不变,那当然好,赔付比例变高了;

本来是重疾,降成了中症,理赔要求变宽一些。也还行,虽然赔的钱少了,但赔付概率变高了;

本来是轻症,挪到中症,理赔标准变严格了。那意义不是很大。

其次就是性价比(性价比要对比才知道),跟不含中症的产品比起来,价格有没有高太多?如果价格并没有高多少,还额外多了中症赔付,自然是值得的。除此之外,同样含有中症的产品,还需要留意中症的赔付比例、赔付次数、有无分组和间隔期、是否含带中症豁免等。Ps:占重疾理赔率60%以上的恶性肿瘤是不存在“中症”在选择重疾产品时一般不建议重点去考量它,而是把轻症中症统归在一起去看是否包含了高发重疾对应的病种、以及其定义是否严苛,再去看价格和公司经营稳定性等因素。#6、重疾里的“特定疾病”#重疾产品里的,往往不是单独额外加出来的疾病,而是从重疾范围里挑选出来的一些针对不同群体的高发疾病——比如男性特疾(前列腺、肾脏疾病等)、女性特疾(乳腺癌、宫颈癌等)、少儿特疾(比如白血病)、心血管特疾(比如心肌梗塞)等。这些特定疾病本身就属于重疾的保障范围,有专门单独列出来做成一个单品售卖——比如女性防癌险、男性高发癌症险等;也有不少重疾险产品在保障责任里面把这些特定疾病列出来再额外多赔一部分额度,一般多赔保额的30%~50%,少儿特定疾病很多产品甚至会多赔%。特定疾病有没有必要选择呢,当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预算充足,或者说家庭有相关的遗传病史,特别在意这些特定疾病,选上是有一定必要的;如果预算不太充裕,建议还是先买足重疾的额度。#7、市场重疾险产品形态#近几年重疾产品形态非常丰富,相较于几年前主流的带身故责任的单次赔终身重疾险而言,现在市面上多了纯重疾险、定期重疾险、多次赔重疾险、恶性肿瘤二次赔重疾险,其中多次赔重疾险又分为分组多次赔和不分组多次赔,分组多次赔又分为恶性肿瘤单独分组的和恶性肿瘤不单独分组,再加上这各种特征二元组合、三元组合,真可谓是千姿百态。纯重疾和定期重疾相对容易理解,纯重疾就是不带身故赔付的重疾险,定期重疾险就是保“人生的一段时间”的重疾险(相对应的是保终身的重疾险);多次赔重疾相对要复杂一些,用表格的形式做个梳理,如下:多次赔重疾和恶性肿瘤二次赔

以上,再结合是否含带身故责任、保障期限是终身还是定期,产品的形态就都出来了。需要注意的是,恶性肿瘤二次赔通常以附加责任的形式存在,那么二次赔的间隔期限(1年/3年/5年)、触发条件(复发/转移/新发/持续)、责任终止说明(首次重疾非恶性肿瘤时是否同时终止)就很重要了。

#8、重疾险选配原则#重疾险形态十分丰富,对其选配逻辑不清晰时很容易挑花眼。其实,重疾险与前面分享的定期寿险、医疗险、意外险一并均属于解决人生面临的生存保障类风险(生老病死残)的工具。对处于财富积累期的家庭来说,使用这些工具更为必要,一旦对应的风险发生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而对于已经完成财富积累的家庭来说,本身具备自担风险的能力,那么若用这些工具是一种智慧的财务安排,不用也不会对生活品质造成多大的影响。这里就处于财富积累期的家庭如何配置重疾给几点建议:

先大人后小孩老人,重疾险的主要保障功能是保未来的钱能“挣到”——也就是弥补收入损失,那么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必然要先保;

先主要责任后增强责任,重疾险的主要保障责任是重疾(再加上轻症),那么多次赔和特定疾病额外赔、恶性肿瘤二次赔这些就属于增强责任,先保住首次发生重疾风险时能拿到的额度;

先保额后期限,当预算有限的时候,发生风险时需要多少钱才能维持现有生活不被严重影响,这个额度至关重要,哪怕牺牲保障期限(不能保终身时就保到70岁/60岁);

先条款后公司,保险产品的“质量”全在条款里,先确定这是一款值得托付的好产品,再去看出产它的公司,如果产品足够好,公司名气小一点年纪轻一点也可以,如果同样好的产品差不多的价格肯定选择名气大一些历史悠久一些的公司。

相关文章:

保险知识小分享之“定期寿险”

保险知识小分享之“医疗险”

保险知识小分享之“意外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hbys/12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