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因素 > 专家推荐黄旭东名老中医慢性胃炎治疗案
专家推荐黄旭东名老中医慢性胃炎治疗案
黄旭东老中医是广州御生堂中医馆馆长,从医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对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有独特的见解。
认为慢性胃炎主要以“胃痛”、“痞满”为主要表现,病证多以虚(或虚实夹杂)证为主。
今天,小编整理了黄旭东老中医临床诊治不同证型的胃痛医案2则。
一、虚寒胃痛案
张某某,女,40岁。
年3月6日初诊:
患慢性胃炎3年。
胃痛遇寒即作,大便常年秘结,二三日一行,夏季尤甚,便结时胃痛加重。
近时便结胃痛甚,舌淡少苔,脉细弱。
投以小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
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
生姜3片,红枣5枚,冰糖60g
当归15g,制香附10g,高良姜10g
3月9日二诊:
服上方3剂,胃脘痛止,大便不结,守上方再进5剂。
3月15日三诊:
近日遇寒胃亦不痛,大便每日畅行一次。
惟黄带多,守上方去香附、高良姜,加白果、芡实、生苡仁、扁豆、山药、莲子、石斛各30g,黄柏15g,再进5剂。
3月24日四诊:
胃痛未再发作,便通,带减,嘱守上方长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慢性胃炎以胃脘寒痛,遇寒而作,而大便秘结(夏季尤甚)为主症,经用小建中汤合良附丸3剂即获得痛止便通的快速疗效。
黄老认为:《伤寒论》小建中汤所主治的“阳脉涩,阴脉弦”的“腹中急痛”,是属土虚木旺,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所致,法当培土柔木、温阳为主,佐以滋阴,而小建中汤即属此法,故能主治本证。
临床上所遇到的脾胃虚寒脘腹痛症,大便溏泄的固多,大便秘结的亦不少,前者纯属阳虚,法当专主温阳,如理中汤证;
后者属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法当温阳为主兼滋阴,如小建中汤证。
二、脾虚阴火证案
吴某某,女,53岁。
年5月13日初诊:
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中灼热已2年。
现胃中灼热如一团火,却不欲饮冷而反喜热饮,口苦,大便干结难下,肛门灼热,尿热,而又形寒易感,胃脘胀多痛少,从不泛酸,咽及食道有梗阻感,知饥识味而纳少,舌紫暗,脉弦缓。
黄老投以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加减:
黄芪50g,党参50g,炙甘草15g
生甘草15g,焦白术15g,升麻10g
柴胡10g,沙参30g,麦冬15g
生地15g,玉竹15g,百合30g
佛手30g,丹参30g,山楂50g
鸡内金30g,滑石30g
5月25日复诊:
服上方至今,大见效验,胃中灼热显著减退,二便灼热也见减轻,颇感舒适。
嘱守上方长服以期竟其全功。
按语
本例萎缩性胃炎的主症为胃中灼热如一团火,却不欲饮冷而反喜热饮,且形寒易感而脉缓不数,脾虚阴火证昭然若揭。
黄老对于阴火理论有颇深的研究,并有较大的发展。
黄老认为:本案的胃中灼热是脾虚阴火证的常见症状,多因中焦清阳不升,浊阴难降,清浊相干,郁结于中焦所致,因此得冷饮而反剧;而口苦则为气虚不能升津上润所致。
但因气虚之中夹有阴虚的大便干结难下等症,又属气阴两虚(偏于气虚)之证。
故采用补中益气汤之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为主,并佐以益胃汤等滋养胃阴法,获得良效。
看完黄老的几则医案,您是否掌握了治疗慢性胃炎的方药了呢?
咨询方式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