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预防治疗 > 治疗慢性胃炎
治疗慢性胃炎
药王十代陈涛医生
脾胃虚证是脾胃病研究的关键所在,脾胃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是脾胃内伤所致。为此,从脾脏及其与他脏的关系方面探讨脾胃虚弱在慢性胃炎发病机制和诊治中的意义,把脾脏本脏及脾脏与他脏的关系在用药上,在临床上注意辩病与辩证相结合,并详脾阴虚与胃阴虚、胃气虚与脾气的不同,注重脾胃的详辩与详审,做到灵活用药。
1、脾胃分治,气阴明审。中医提出治疗慢性胃炎要“脾胃宜分治,气阴当明审”。脾胃同属中焦,互为表里,生理、病理的关系都极为密切。因常见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而致脾胃同病的现象,故众多医家在治疗胃病的同时,均不忘顾脾,而常将脾胃阴虚、脾胃气虚等证结合治疗。这种辩证论治的方法,虽二者兼顾,但失去重点。故中医主张脾胃病症应有分别,脾病应细分,胃病亦当详审。
脾胃阴虚应分出脾阴虚及胃阴虚的不同。脾阴虚证以脾失运化,或脾气不升,又有阴虚之象为辩证要点,可见腹胀、纳呆,进食后胃脘痞满不舒而喜按,大便不调;或是胃热津伤,脾阴内亏,则可见大便干涩,纳少口干,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等。胃阴虚证以胃纳不佳,或纳而不化,又有阴虚之象者为辩证要点,可见胃脘疼痛,有灼热感,饥不欲食,或嘈杂易饥者。并且还认为脾为单纯的脾阴虚证。认为脾虚证与脾阴虚均有大便干燥难解之症及津液不足表现,但脾虚证以便硬为主,其津液不足为胃热的主要表现,并非属于单纯之脾阴虚证;脾阴虚之便干乃是兼症;其津液不足是病之本因,两者不尽相同。从治疗上看,脾虚证常用麻仁丸治之,选用麻仁、杏仁、白芍、白蜜、郁李仁等具有润燥通便作用的药与一般滋润脾阴之治则迥异。
脾胃气虚亦有脾气虚和胃气虚之别,脾气虚以运化不健、升降失司为辩证要点,可见脘腹胀满,饮食不化,乏力倦怠,下肢浮肿,面色萎黄症。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则可见脾阳不足证。胃气虚以受纳功能失调为辩证要点,可见胃脘痞闷,嗳气呃逆,食少纳呆,或饮食不化,大便不实等,病情进一步发展,亦可形成胃气虚寒证。
2。发展“脾为之卫”理论。中医理论所讲的“脾为之卫”是指脾有卫外的功能。中医的脾胃内伤、正虚邪实的发病机制与胃黏膜防护因子和攻击因子两者失衡而发病的学说结合起来分析,用来阐明幽门螺杆茵(HP)相关胃病的病因病机。认为HP作为邪,构成胃黏膜防护因子的减弱,即胃黏膜保护作用的降低和攻击因子的增强,才导致HP感染和胃病的发生。
3、提出“脾胃复元”学说。根据中医理论学说,尤其是李东坦的《脾胃论》的发病学观点认为“脾胃内伤,百病乃生”,认为人体所发生的各种疾病,都有脾胃损伤发病的根本内因参与,因此,从调补脾胃的大法开始出发治疗疾病,是一治病之本。所谓脾胃复元就是疾病康复的一个根本大法。胃肠复元的本意从广泛意义上来看是全身疾病,尤其是胃肠疾病在其发病及治疗过程中,从康复被损伤的胃肠功能这个发病之本的基础上进行治疗,使整个胃肠功能复元,从而有利于全身疾病得到痊愈。中医临床上有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古训,所谓“脾胃复元”可以说就是鼓舞胃气,振作胃气,使已衰退的胃气恢复起来。从狭义的意义来看,则是指脾胃气虚是脾胃疾病的主要基本证候,健脾益气是胃肠复元的根本治法。脾胃复元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针对脾胃气虚之证,慎因该证是脾胃疾病的主要证候,是脾胃疾病发病机制的根本环节,这一创新理论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升脾降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治疗上,应用升脾降胃之法治理脾胃,常用健脾理气方:党参、枳实、茯苓、半夏、木香、焦四仙、厚朴、郁金、鸡内金、大腹皮。
2)疏肝健脾:肝主疏泄,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即所谓木郁克土。反之,如果脾失健运,也会引起肝之疏泄异常,导致“土壅木郁”。常用健脾疏肝和胃之胃胆汤:苍术、茯苓、黄芩、黄连、干姜、木香、吴茱萸、枳实、柴胡,治疗属肝木克土之胃炎。
3)培土生金:脾主运化,肺司呼吸,脾运化水湿的功能,需借助肺气的肃降,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就会导致肺气不足,所谓土不生金。因此在治疗上采取培土生金的方法。治疗此类证候时常用健脾益气宣化汤:生黄芪、党参、白术、忍冬藤、前胡、生赭石、沙参、桑白皮、陈皮、半夏。若腹胀甚者,多加入枳实、厚朴;食滞不化者,选用焦三仙、鸡内金;大便干者,加焦槟榔。
4)健脾固卫:脾胃内在损伤是机体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对健脾胃病而言,脾胃虚损,是发病机制的基本原因,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水谷不化,气血不足,外邪入侵。因此治疗上,采用四黄调胃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黄连、黄芩黄柏、槟榔、厚朴、丹参、白及、三七粉、甘草。若兼有肝郁气滞之胁痛,可加郁金、赤白芍解郁,缓急止痛;兼腹胀纳食差,可选用大腹皮、焦四仙健脾消食,行气导滞;若反酸胃脘部喜暧怕凉,可加吴茱萸、木香等。
5)分治脾胃:脾阴虚证治宜补脾滋阴,方用慎柔养阴汤或六神散或用药人参、怀山药、白扁豆、薏苡仁、莲肉等;脾约证则常用麻子仁丸,选用麻仁、杏仁、白芍、白蜜、郁李仁等具有润燥通便泻热之药物。胃阴虚证治宜养阴润胃,常用沙参、玉竹、石斛、麦冬、花粉之类。脾气虚者,治宜健脾益气,常用四君子汤为主加减化裁;脾阳虚者,治宜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化裁治疗;胃气虚者,治宜补气开胃,用小半夏汤治疗;胃阳虚者,治宜温补胃气,用丁香吴茱萸汤作为主方。
重四诊中西汇参……治疗胃炎
1、慢性胃炎辩证要点
中医重视四诊,要求务必详尽,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见解,无不是其经验的结晶,现总结如下:
1)辩证状
脘痛:常规以空腹痛、喜按为虚,夜间痛多虚多瘀,食后痛多热多实,定时痛刺痛多瘀,肝气下注可见右少腹掣痛。
吞酸、吐酸、嘈杂:三者多为肝侮脾胃而“曲直作酸”,但有虚实之分,肝旺者酸重,脾虚者酸轻,或为口中多液之吞酸,亦有饮病湿郁于有而来者。
嗳气、呃逆:两者之分,在呃逆多虚寒或暴寒阻遏中阳;嗳气为食滞阻于气机,但有虚有实,实者口气浊,食后多作,虚者为口气清而平时亦作。
痞胀满:病涉肝胆,胸胁苦满;能食而胀者脾病,日晡胀者脾病;食后即胀者胃病;纳少或不能胀者脾胃俱病;此均为气滞之证,惟胀而实者为有积滞。慢慢胃炎大多食后即胀,稍重者日晡胀甚。
大小便:便溏多脾虚;便干或秘多热;先硬后溏多肠热脾虚;若脾胃气滞,往往便虽溏而不爽。溲赤多热,溲清长多虚,而溲浊臭重者,多为湿热或痰滞。
2)辩舌
舌色:嫩红多阴虚津亏;淡红多阳虚气虚。
舌体:瘦者多热多阴虚;胖者须据舌色分虚实;舌边齿痕不能一概视为虚,其胖而色赤体充,为脾胃之热,惟体软色淡者属脾虚;舌体软弱多虚,充实多实。
舌苔:抽心在中多脾胃阴伤;若苔厚中抽为食滞或痰浊阻滞脾胃气分;舌面光而润滑,多为痰饮不化,不能认作阴虚,作无苔而涩、或光而色绛者为脾胃津液、阴分损伤,其程度远胜于抽心。
3)辩脉
脉象随证、随情绪而变,其关乎脾胃本病而多见的为滑、弦、软三者,滑主痰、湿、食滞;弦主肝气;软主脾胃木虚。其中弦脉见于右三者,往往新有恚怒;脘腹痛甚者,亦见弦脉。
2、中西医结合认识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