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预防治疗 > 胃痛的中医辨证和针灸疗法

胃痛的中医辨证和针灸疗法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或胃腑失于温煦及滋养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又称“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古代统称“心下痛”,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

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上消化道溃疡、胃肠痉挛、胃粘膜脱垂等疾病,属中医胃痛范畴,可参考此辩证论治,必要时结合辨病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造成胃之功能失调、胃脘疼痛的原因虽各不同,但其发病机制无外乎两方面:一是气滞血瘀,所谓“不通则痛”;二是胃失温煦或濡养。   1.肝胃气滞: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生疏泄,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则气机阻滞、横逆犯胃。

  2.寒邪犯胃: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外受寒邪,内客胃腑,或过食生冷,造成胃气失和、凝结不散、气机不畅。

  3.胃热炽盛: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或偏嗜辛辣肥甘,湿热内郁,气机阻滞。

  4.食滞胃腑:饮食不节,胃纳过盛,脾运失调,宿食停滞,胃失和降,气机郁阻。

  5.瘀阻胃络: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瘀阻于胃,络脉不通。

  6.胃阴亏虚:素体阴虚,胃阴不足,或胃火内炽,耗伤胃阴,胃炎濡养。

7.脾胃虚寒: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胃受损,或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均可导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脘失于温养。

  [辨证治疗】

  1.肝胃气滞: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暖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太冲、期门、中脘、足三里

  针法:毫针刺,用泻法。

  方义:足三里、中脘疏通胃气以升清降浊。太冲为肝经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两穴相配以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

  2.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诞,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方义:胃之募穴中脘与下合穴足三里相配,以疏调胃气而止痛。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穴相配,能宽胸理气,开郁止痛,善治胸胃疼痛。

  3.胃热炽盛: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红,苔黄或腻,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和胃止痛。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上脘、梁丘、行间、内庭、合谷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上脘穴位于胃上口,是任脉和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能开胃腑受纳之门,降逆和胃。梁丘为足阳明的郄穴,善治急性胃痛。行间以清泻肝胆湿热,和胃止痛。胃经荥穴内庭配合谷清泻胃热。

 4.食滞胃肠: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或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天枢、足三里、内关、内庭、下脘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以通之。可加灸法,助胃腐熟水谷。

  方义:足三里能健胃消积,推陈导滞。天枢穴既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又为大肠之募,可通调腑气,使食滞下行。内关宽胸利膈,降逆止呕。内庭、下脘专消宿食。

  5.瘀阻胃络: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或大便色黑,舌紫黯,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期门、公孙、三阴交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活血通络,温灸法温经通络。

  方义:中脘、足三里疏调胃气以止痛。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穴相配,能宽胸理气,开郁止痛。膈俞乃血之会穴,配足厥阴经期门,可舒肝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穴,可活血通络。

  6.胃阴亏虚:胃痛隐隐,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止痛。以俞、募穴为主。

  处方: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内关、血海、三阴交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温灸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关元。

  方义:脾俞、胃俞、章门、中脘乃俞募配穴法,加足三里、内关,可健脾和胃以促气血化生。血海、三阴交补阴以养血,使阴液得复,胃得其德养。

  7.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淡,苔白或滑、嫩、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以俞、募穴为主。

  处方:脾俞、胃俞、章门、中脘、内关、公孙、关元

  刺灸方法:温灸为主,关元、神阙、百会,助阳化气,升阳举陷。针用补法。

  方义:脾俞、胃俞与章门、中脘相伍为俞募配穴法,针补加灸,可温中散寒,健脾补胃。内关、公孙乃八脉交会穴相配,可健脾和胃。取任脉之关元,以壮真火,助其温中补虚之效。

 随证配穴:痛甚者,加梁丘。 嗳气甚者,加内关、膻中。口苦、舌红甚者,加少府。胃脘胀痛、苔厚腻者,加阴陵泉。便血者,加血海、孔最。

心悸气短者,加内关、神门。

  任医生说:胃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其主要病理因素是寒凝、气滞、积食、肝郁、湿阻、血瘀。胃痛早期可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病理因素单一,多为实证;慢性胃痛者常为脾胃虚弱,虚实夹杂,或多种病理因素同时存在,病理变化复杂。临证宜辨清主证,分清主次,杂合而治。

任医生五行灸法之中有土德方,主要针对慢性胃痛腹痛之脾胃虚寒、气血虚弱者而立,穴位组成:足三里、天枢、中脘、脾俞、肾俞、膻中、关元、百会。经常灸之,可改善脾胃功能,促生气血,推陈致新。

  (1)胃痛患者应注意饮食调养,保持精神乐观,如远劳怒、戒烟酒、饮食定时、少量多餐等,对减少复发和促进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2)针灸治疗胃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如坚持治疗,亦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可促进溃疡的愈合。









































用什么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yfzl/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