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预防治疗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一、疾病介绍

①概念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也称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是指在每夜7小时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30次以上,或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5次以上。根据口鼻通气情况及胸腹部呼吸运动,临床上SAHS可分为阻塞型、中枢型、混合型三种,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最为常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由于睡眠期反复发生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出现打鼾、呼吸暂停及白天过度睡意等症状,发生呼吸暂停时口鼻无气流,但胸腹式呼吸仍然存在。

②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变部位主要在咽部,咽腔的大小主要靠咽部肌肉的收缩来调节。咽部肌肉与躯干骨骼肌比较,肌纤维少、血供丰富、收缩迅速,可使咽腔开放,但容易疲劳,由清醒转为睡眠时肌张力降低,加之平卧时由于重力因素,舌根及软腭后移,可使咽腔变窄。此外,咽侧壁肥厚、扁桃腺及舌体肥大、软腭肥大、下颌后移、会厌水肿、声带麻痹、喉功能不全、颈部受压等因素均可导致咽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该疾病。鼻腔疾病使鼻腔阻力增加甚至闭塞,从而导致张口呼吸,久而久之导致上述肌肉和软组织充血、水肿、肥大,进而引发该疾病。

遗传与变异如肥胖、下颌骨长轴变短、上颌骨位置靠后、舌骨位置不良、男性气道的长度比女性长等均可影响咽腔的大小。此外,中枢的调控能力、肺容量及从睡眠中唤醒能力均可影响发病。

该病与中医学的“鼻鼾”“鼾眠”“鼾症”“嗜睡”“嗜卧”“但欲寐”“多寐”等病相似,目前多将其归属“鼾症”的范畴。对“鼾症”的认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而《伤寒论》中提出:“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首次将“鼾”作为一个症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鼾”做出了明确解释,曰:“鼾眠者,眠里咽喉间有声也。”并提出该病主要由“肥胖、气不调、咽喉病变、血气失和”引起。

从中医的辨证观点来看,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初起多由饮食不节,起居失常而导致肺脾受损,运化失司,津液输布受阻,水湿久聚成痰;加之部分地区多湿多热,痰热内结、痰浊壅滞,致使脾气不升,浊气不降,痰浊搏击于喉间,气机阻滞、肺气不利,呼吸功能失常而发病。由于误治或失治,在疾病中后期,痰浊内阻,气机不利,气的推动功能减退,血液运行迟缓,故形成瘀血。“痰亦可化为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痰瘀互结,互为影响;久病者必内虚,虚则运血无力,血脉不畅,再加上痰浊、瘀血等邪阻滞,则瘀更甚,虚和瘀可互为因果,并加重病情,以脏腑虚损与痰瘀互见。

③临床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鼾声不规律,可时高时低,有时可完全中断,严重者可憋醒,醒后出现心慌、气短等。此外还可出现睡眠行为异常,如夜间出现恐惧、周期性肢体抽动、夜游、谵语等。在仔细询问睡眠史时,患者主诉常有睡眠障碍,如频繁夜间觉醒、睡眠片段、窒息感、夜间排尿次数增多等,但多数患者没有入睡困难。晨起感头昏、白天疲倦、困乏,容易在开会、听课、晚间读书、看报或看电视时睡觉。

多数患者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怒、烦躁、性格改变、性功能减退、心悸或心律失常、高血压、肺动脉高压、水肿、红细胞增多、认知功能减退。更严重者可合并心力衰竭和其他脑功能减退的症状和体征。

④诊断标准

临床有典型的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日间嗜睡等症状,查体发现咽腔狭窄、扁桃体肿大、悬雍垂粗大、腺样体增生,AHI5次/小时者可诊断OSAHS;对于日间嗜睡不明显者,AHI≥10次/小时,或AH≥5次/小时同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失眠等1项或1项以上OSAHS合并症者也可确诊。根据AHI和夜间血氧饱和度(SPO?)将OSAHS分为:①轻度:5~15次/小时,SpO?85%~90%;②中度:16~30次/小时,SpO?80%~84%;③重度:30次/小时,SpO?80%。临床上两者并不平行,推荐以AHI为评判标准,并注明低氧血症情况。

二、治疗方法

一、现代医学治疗:

1.一般性治疗:有效控制体重和减肥、戒烟酒、睡前勿饱食、慎用镇静催眠药物及其他可引起或加重OSAHS的药物、适当进行运动、尽可能侧卧位睡眠等。

2.病因治疗:对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补充甲状腺素;肢端肥大症者可手术切除垂体瘤或服用生长抑素;鼻塞者可使用萘甲唑啉或麻黄碱滴鼻;鼻腔疾病或扁桃腺肿大可手术治疗。

3.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是成人OSAHS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适应证:①适合中、重度0SAHS患者(AHI15次/小时);②轻度0SAHS(AHI5~15次/小时)患者,但症状明显(如白天嗜睡、认知障碍、抑郁等),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③经过其他治疗(如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口腔矫正器等)后仍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④OSAHS合并COPD者,即“重叠综合征”;⑤OSAHS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

4.口腔矫正器:适用于单纯鼾症及轻中度的OSAHS患者,特别是有下颌后缩者。

5.手术治疗:适用于通过手术可解除上气道阻塞的患者,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通常不宜作为本病的初始治疗手段。手术方法包括腭垂-软腭-咽成形术、激光辅助腭-咽成形术、射频软组织微创成形术等。这些主要是切除扁桃腺、部分软腭后缘、腭垂,以扩大咽腔,或是使其组织形成瘢痕增加气道张力等。对于个别伴有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可进行紧急气管造口术。

二、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常用的汤剂有化痰止鼾汤、黄连温胆汤、补肺健脾通窍汤等,中成药有消鼾利气颗粒、二陈解鼾颗粒、脑心通胶囊。常用的药茶有利咽散结药茶。

2.针灸治疗:常用的穴位有神门、四神聪、照海、三阴交、足三里、天枢、大巨、归来、滑肉门、太乙、梁门、梁丘、丰隆、府舍、腹结、大横、公孙、关元、气海、水分、建里、中脘、下脘、曲池、手三里。以脾胃经为主,健脾祛痰止鼾。

3.穴位贴敷治疗:将黄芪、法半夏、茯苓、陈皮、生姜、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炙甘草、石菖蒲、川芎、僵蚕、地龙按一定比例制成止鼾膏贴,贴于患者颈部膻中穴位。

4.艾灸治疗:选取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等穴艾灸,同时配合风府、天柱、风池、安眠、翳风、天牖、天容、人迎、扶突、天窗、大杼、风门穴及胸锁乳突肌进行推拿。

三、参考文献

[1]贾建平等.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08):-

[2]包君丽,高欣元,李伟,等.中医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广西医学.(12):-

[3]蒋凡,刘元献,黄廉鑫,等.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08):-

“针灸知名专家白鹏教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yfzl/13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