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预防治疗 > 垂体瘤的影像诊断及海绵窦解剖

垂体瘤的影像诊断及海绵窦解剖



知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91234.html

?

正常垂体CT与MR诊断:?上缘平直或稍凹陷,少数可以稍上凸,或在漏斗插入部见一小凸起?高3-9mm?CT平扫增强密度均匀,青春期和经期女性增强可不均匀?MRIT1WI垂体前叶呈等信号,后叶呈高信号(约10%-15%正常人垂体后叶高信号不显示);T2WI与脑灰质信号类似;均匀强化。

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非功能性腺瘤?肿瘤压迫症状,最常见为视力障碍、头昏、头痛?PRL腺瘤(40%-60%)?好发于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性功能减退及不育等?GH腺瘤(20%-30%)?青春期前-巨人症、成人后-肢端肥大症?ACTH腺瘤(5%-15%)?Cushing综合征:向心性肥胖?Nelson综合征:皮肤黏膜进行性黑色素沉着。

垂体大腺瘤的影像表现:?蝶鞍扩大,垂体增大,圆形或不规则形?多为实性,CT密度和MR信号与正常垂体相同?向鞍上生长最多见,可居中也可偏向一侧,可出现“束腰征”;向下破坏鞍底可深入蝶窦;向鞍旁-推压并包裹海绵窦血管2/3以上才可确定累及海绵窦;向后可破坏后床突及斜坡,压迫脑干?可梗死、出血、囊变、坏死,钙化罕见?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均匀性显著强化。

垂体大微腺瘤的影像表现:?垂体增大,上缘膨隆,也可保持正常形态大小?垂体柄偏移、弯曲缩短,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CT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MR检查信号多变,典型者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强化高峰较正常垂体出现晚,强化持续时间比正常垂体长?约15%的微腺瘤经药物治疗后可出血。

注意事项:?MR显示微腺瘤比CT优越,应作为首选。但仍有30%-40%的垂体微腺瘤难以检出,参考临床表现及内分泌化验情况很有帮助?小的垂体微腺瘤需行动态增强扫描?鞍内小囊肿可与泌乳素细胞腺瘤表现相似,因此,没有高泌乳素血症的患者不能诊断PRL细胞腺瘤?对于青春期、经期及妊娠期女性表现的垂体腺轻度增大或密度/信号不均,不能诊断微腺瘤?ACTH腺瘤直径小,CT、MR可不显示。

基本知识】垂体的正常表现及垂体瘤的影像诊断

垂体瘤是鞍区鞍区最常见的肿瘤。临床上有明显症状的垂体肿瘤约占到颅内肿瘤的10%~12%。因此垂体瘤的检查对于临床诊疗至关重要。来自西安医院影像科张秋娟老师给大家做了详细介绍。

正常解剖

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于垂体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三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有必要了解不同方法在检查中的运用。

1、X线较少使用。可显示蝶鞍部的骨质改变,但不显示瘤体。

头颅侧位片

2、CT平扫、增强不常用。当患者存在MRI检查禁忌症时,可使用CT检查。一般采用轴位的薄层扫描,功能段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进行重建,可通过垂体的大小、密度的改变,判断垂体有无病变的发生。但CT的缺陷在于微腺瘤显示不佳。

3、MRI是垂体病变首选的办法。在MRI上可鉴别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增强和平扫类似于CT,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动态增强扫描。何为动态增强扫描,是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些感兴趣的层面作联系快速多次的扫描,它可以了解病变的强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腺垂体一般位于垂体前部,T1WI和T2WI呈等信号;神经垂体位于垂体后部,T1WI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采用增强扫描的方法,垂体前叶、后叶、垂体柄都会出现明显强化。

正常垂体大小

(与激素水平、年龄有关)

垂体瘤分类

1、根据否分泌激素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

非功能性垂体瘤:患者就诊通常因为垂体瘤极大,压迫其他脏器。

功能性垂体瘤:相对发现比较早,垂体瘤小,根据分泌激素的种类又分为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等。

2、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1cm)和巨腺瘤(>1cm)。

(1)垂体微腺瘤

直接征象:

MRI平扫: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呈相对低信号;

MRI动态增强:早期,垂体微腺瘤信号低于正常垂体;晚期,信号高于正常垂体。

间接征象:

垂体增大;

垂体上缘局部或偏侧隆突;

垂体柄偏移;

鞍底局部骨质变薄、侵蚀、倾斜下陷。

(2)垂体巨腺瘤

X线诊断价值在于观察蝶鞍的扩大。鞍底下限以及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

CT/MRI特征:

鞍内、鞍上池肿块,圆形或椭圆形,有包膜,边缘光滑、锐利;

肿瘤实性部分呈等密度(等信号),若出现囊变、坏死或出血,密度(信号混杂);

钙化少见;

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出血区不强化。

增大的垂体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一系列症候群,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下丘脑综合征和脑脊液鼻漏等。

因此,需要重点观察垂体巨腺瘤有无侵犯周围结构:

1.蝶鞍扩大、鞍底下陷;

2.腰身征或“8”字征、雪人征;

3.鞍上池闭塞、视交叉受压;

4.推移、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5.向下侵犯蝶窦和斜坡骨质。

腰身征或“8”字征、雪人征

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向下侵犯蝶窦鞍底骨质破坏

向上、向右,向下侵犯

除此之外,垂体巨腺瘤还需要和部分疾病进行鉴别。

动脉瘤:通常位于鞍部,而不是鞍上。一般与肿块之间分界清楚,MR上流空效应常见。动脉瘤的钙化常见,而垂体腺瘤少见。

脑膜瘤:垂体与肿块之间可见鞍膈(黑细线线状),临近增厚的硬膜比垂体腺瘤广泛。

颅咽管瘤:儿童多于成人。影像多见钙化和囊变,环形、结节状强化多见。

海绵窦区解剖

海绵窦(cavernoussinus)

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窦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为许多互相交通的小腔隙。

冠状面示意图

在冠状面,海绵窦略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

上壁向内与鞍膈相移行;

内侧壁在上部与垂体囊相融合,下部以薄骨板与蝶窦相隔;

外侧壁较厚,又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疏松,外层厚韧。

海绵窦上面观

每侧海绵窦前起眶上裂的内侧端,向后达颞骨岩部尖端,长约2cm,内外宽1cm。

海绵窦的毗邻

因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海绵窦边界略有不同

海绵窦位置影像显示(横断面),增强磁共振图像(下图中红圈内高信号区即右侧海绵窦)

增强CT图像(下图中红圈内增强区即右侧海绵窦)

海绵窦位置影像冠状位显示(增强磁共振图像,下图中红圈内高信号区即左侧海绵窦)

海绵窦综合征

又称Foix氏综合征,岩蝶综合征或破裂孔综合征。

由于肿瘤沿咽旁筋膜扩展至岩蝶区的破裂孔、颞骨岩尖、卵圆孔、圆孔和蝶骨旁的海绵窦,可出现第Ⅱ~Ⅵ对脑神经受累时的表现。临床上首先受累的多为第Ⅵ对外展神经,然后依次为第Ⅴ3,2,1、Ⅲ、Ⅳ对脑神经。主要表现为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睑下垂、复视、眼球各方运动受限或固定、三叉神经第1、2支分布区痛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等。

鼻咽癌海绵窦受侵影像表现

肿瘤侵犯左侧海绵窦,向后累及斜坡。

肿瘤累及左侧鞍旁、左侧海绵窦、筛窦及左侧眼眶。

肿瘤累及右侧海绵窦及临近脑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yfzl/12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