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预防治疗 >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村上春树说:我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当我开始感叹时光飞快时,身边的亲人就像被时间按下了快进,转眼就走到了生命的ending,留下来不及抓住他们的我,孤独的躺在生命的长河里怅然若失。
导演马俪文或许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在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里,我看到了人到中年的女作家诃回忆起与母亲相处的最后时光:某天突然发觉母亲老了,还来不及和母亲好好的说上几句话,母亲就悄然离世。
九十分钟的电影里,笑一半,哭一半,电影结束后我用了好久的时间平复像是被人一次次揭开伤疤的痛苦。
诃是一位作家,虽然人到不惑之年,但是笔耕不断,在文艺界也是备受尊敬。
事业上顺风顺水,但家庭生活却恰恰相反,早年离婚,带着女儿嫁给现在在某机关单位当领导的丈夫。
诃性格泼辣直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与丈夫相处时也不示弱,夫妻早就貌合神离。
这么多年来,她经常受邀参加各地的文学讲座,通过写作,诃得以暂时逃避家庭烦恼。
可是不管走到哪里,诃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羁绊,那就是她八十多岁的母亲。
诃的母亲年轻时就守了寡,独自一人抚养诃长大,一辈子都是为了孩子而活。
对于她们母女来说,彼此早已经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老太太住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因为年纪大,诃请了个保姆照顾老太太的生活起居,所以老太太的日常就仅剩下吃饭、睡觉、打瞌睡和等诃的电话。
诃工作忙碌,所以她的电话也只是老太太日常里的一个“小插曲”,而诃回家探望母亲的时间更是鲜有。
似乎我们也一样,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原本父母在我们心中的位置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取代,当我们回过神时,早已物是人非,只剩感慨万千。
许久不曾回家的诃,在一次探望母亲的时候,忽然发现,原本那个走路脚下生风的母亲变得行动迟缓,走路还一瘸一拐......
头发也是乱七八糟的散着.....
吃饭也总是吃两口就不吃了,还总是说:“现在吃什么都不香了”.....
家中的保姆说老太太这段时间还总是健忘,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记了。
就连最爱的电视没看一会儿就打起瞌睡.....
诃突然发现母亲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了.....
察觉母亲身体有异医院,检查结果给了诃当头一棒——母亲得了脑垂体瘤和严重的脑萎缩。
医生告诉诃,母亲如果不手术有可能失明甚至危及生命,但是如果做手术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说,又存在极大的风险。
一向有主见的诃,在面临母亲的生死大事时,陷入了茫然.......
进退两难的诃把病情告诉了母亲,原以为母亲会不愿手术,可当母亲得知可能失明时,她坚决要求手术还表示:我不愿意那样活着,我必须动手术!
母亲态度斩钉截铁,似乎给了诃也不小的自信,她也同意了手术。
在准备上手术台的前一天,母亲对诃说:“咱们两人坐一会儿,好好的说说话”
于是诃便和母亲说起出国留学的女儿想让她们明年去美国参加自己的婚礼,说着让母亲给自己做一套礼服,说着要一起去美国看风景........
可母亲这时却望着诃说:你啊,身边没人了也要吃好点......
看着你和书包(外孙女小名)有出息了,我也没什么牵挂了........
时间长了也就好了,我不也一人孤独了一辈子吗.......
..........
母亲的这番话好像在跟诃做最后的诀别,让诃泪流满面。
死亡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无法避免,可在生命最后时刻,父母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幸运的是,这次手术很成功。
手术的成功也给了诃和母亲不小的信心,母女俩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诃更是尽心尽力的照顾母亲衣食住行,似乎一切都在朝着诃设想的逐渐变好......
然而母亲的病却没有她的那么简单,术后不久母亲的身体犹如坐过山车一样,急转直下......
母亲的病情似乎比以前更重了,而且行为越来越像个孩子。
诃晚一些来,医院大吵大闹;夜里也不停歇,一直吵着要上厕所,把诃折腾的无法休息。
诃对着母亲大吼: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
而母亲则委屈的说:女儿,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
其实母亲这哪里是在折磨诃,这分明是在折磨自己。
病情的加重使得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这对于体面了一辈子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诃固然是一个事业上的女强人,可她同时也是内心脆弱的女人,面对母亲的病痛她无能为力,生活中的琐事又把她折磨的身心俱疲。
这样一个心力交瘁却还默默付出的女儿,试问谁还能责备她的怒气呢.....
我们与家人的相处不也是这样吗?
有互相关心的时候,自然也有争吵埋怨的时候,有开心的时候,自然也有悲伤的时候,就是在这样无数的情感交织中,才会有了血浓于水的亲情,父母见证了子女的成长,子女参与了父母的人生,爱恨纠葛尽在这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中,让彼此密不可分。
诃和母亲的关系其实一直非常亲密,母女相依为命几十年,相互扶持,都在为对方默默付出,诃会为行动不便的母亲洗澡,她们会一起在沙发上吃着零嘴互相调侃,一起说起小时候的事情,这样让人舒服的相处方式,除了相依为命的母女,我想再也没有人能完全体会了。
这部电影其实是根据作家张洁的同名散文集改编,电影里诃和母亲的片段就是张洁自己和母亲的真实故事。
张洁在书中这样写到:“一九九一年七月底,妈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衰老了,身体也分崩离析地说垮就垮了。好像昨天还好好地,今天就不行了,连个渐进的过程也没有。”
年,张洁80多岁的母亲去世了,人到中年的张洁成了孤儿。
母亲的离世使得张洁大病一场,后来她在回忆起与母亲最后相处的时光时,悲痛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散文集。
母亲的悄然离世,让张洁成为了孤儿,也让她不得不从生理到心理上完全独立,即便无法接受,但这样的悲痛还是得忍受。
电影里面对母亲的离世,诃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她责备自己没有早点发现母亲的病情,她怪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她甚至无法原谅自己对母亲的大呼小叫,太多太多遗憾让她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幼年成为孤儿死不如生,成年成为孤儿生不如死,我想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对于生老病死有了更深的感悟,而这感悟的痛楚,生不如死。
还记得香港中文大学微情书一等奖的《你还在我身边》这样写到: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正如那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只要父母还在,我们就还可以继续做个孩子,可父母走了,我们就真的成了孤儿,没有人能像他们一样为我们操心,没有人能为我们烧一桌最爱吃的饭菜,甚至在做错事后,也没有心疼你的责骂......
正如张洁说:自此以后…自己上街,自己下馆子、自己乐、自己笑、自己哭、自己应付天塌地陷的难题…这时候,你才算真正地长大。
可转念一想,生命的意义不正是在于珍惜吗?
人生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正是因为知道我们一生的年岁不过数十载,所以我们要懂得去爱,更应该去爱,我们无法阻挡突如而来的死亡,甚至当它来临时,我们会恐惧战兢,不知所措,但正是这样,让我们学会珍惜遇见的人,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而当有人远行时,即便有泪水也可以说上一句:感谢今生和你相遇哦!我很开心!
?end?
陆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