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慢性胃炎 > 患病影响 > 黄政德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寒热错杂型经验

黄政德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寒热错杂型经验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因长期不规律进食等导致慢性胃肠炎患者越来越多,出现胃痛胃胀、食欲不佳、大便不正常等诸多症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中医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及特色,笔者导师黄政德常用寒热并调法治疗,疗效颇佳,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1、慢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特点

“慢性胃炎”在中医并无对应的病名,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病位有在脾、在胃、在肝、在肠之别。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过量饮酒、情志不畅等伤及脾胃,正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所言:“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失疏泄、大肠传导失司;病及太阴与阳明,阳明易从热化,太阴易从寒化,故多出现寒热错杂之证,可表现为胃痛胃胀,喜揉喜按,乏力畏冷,大便干结,舌淡红苔黄腻,边有齿痕等脾寒胃热之证;或者便溏,甚则泄泻,口舌生疮,口干不欲饮水,嗳腐吞酸等胃热肠寒之证,寒热错杂,病情缠绵难愈。

黄政德教授强调,治疗此类疾病一定要注意应用寒热平调之法,首选左金丸加味。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方中重用黄连为君,六倍于吴茱萸,功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用于肝火犯胃证。但方中黄连量大,恐其寒凉败胃,故减量用之,取其如下之功:一者善除中焦之火,清泄胃热,胃火降则气自和;二者苦能燥湿,善除困遏脾胃之湿浊,湿去则脾自安;三者善清肝泻火,肝火清则气自条达,恢复疏泄之功。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一可疏肝解郁,以抑木扶土,散胃气郁结;二可反佐以制黄连之寒,防凉遏太过折伤中阳;三者取其味苦而能下气之用,以降逆和胃。一味三用,为佐使药。二味合用,一清一温,共奏平调寒热,降逆止呕之功。

2、临证处方用药

临证时,寒热错杂之证又有寒多热少、热多寒少、寒热各半之别,故须灵活加减。寒多者以脘腹冷痛,畏冷、便溏甚至泄泻为主要症状,加黄芪、白术、淮山药等益气健脾之品,胃寒为主者加炮姜,脾阳不足致虚寒者加干姜,寒甚则加熟附片以温阳逐寒。热多者症见大便干结、口中异味、舌苔黄腻,加黄芩、生地、白芍等凉润之药,勿过用凉遏之品防伤中阳而加重病情。寒热各半者则用左金丸合二陈汤加减。此外,胃痛较重者加延胡索;呕吐者加旋覆花、竹茹降逆止呕;气郁者加柴胡、木香、槟榔疏肝解郁,抑木扶土;瘀血致病者加丹参、川芎活血散瘀;寒湿重者加茯苓、薏苡仁化湿和胃。随症加减,灵活应用,每获良效。

3、典型病案

张某,男,48岁。初诊(年11月7日),主诉:胃脘部胀痛不适十年余,加重2年。现病史:患者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十年前开始出现胃胀、胃痛,曾多次行胃镜检查均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两年加重,多次服药治疗效果均不佳。现症见:胃脘部胀痛,受冷后加重,矢气则症状缓解。口干口苦,纳食一般,大便干结,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中医诊断:胃痛。证型:寒热错杂。

治法:平调寒热,行气止痛。

处方:黄连5g,吴茱萸6g,柴胡10g,白芍10g,木香10g,槟榔10g,延胡索15g,蒲公英5g。1剂/d,水煎服,共7剂。

2诊(年11月14日):患者服上方后症状基本解除,现仅受凉后稍有胃胀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处方:继予前方加炮姜5g,白扁豆15g,云茯苓10g,再进7剂以善后。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医药导报》,年03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投稿: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bgi.com/hbyx/1969.html